最新譯作|跟著麥肯錫顧問預測《競爭者的下一步》

[10/2024 更新] 本書榮獲2024年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金書獎」!此獎項的設立目的為推薦合適書目給中小企業經營者,期許經營者透過閱讀提升經營能力並拓展視野。此次得獎非常感謝出版社與編輯的選書,讓我有機會共享這次的得獎榮耀,也期待日後能對台灣的知識傳播與推廣貢獻更多棉薄之力。

去年下半年翻譯的《麥肯錫:競爭者的下一步》出版了!網路書店上看到的書名其實超級長:《麥肯錫:競爭者的下一步——來自麥肯錫團隊的競爭行為預判調查,1,825名主管的經歷總合,協助你看穿對手底牌,搶占獲利》,不過這也能讓讀者對書中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

圖片取自大是文化

作者先以「不理性的競爭對手」破題,說明他在麥肯錫擔任顧問時,客戶常跟他反應競爭對手有多不理性。但對手若不理性,怎麼有辦法躍升成客戶主要的競爭對手呢?以此提問一語點醒夢中人之後,作者開始將書中的內容分成兩大部分,一步一步地探討競爭對手會有的心態:

第一部 再不理性的策略,都有規則可循

第一章 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
第二章 破解不同類型的對手
第三章 當你出招,他們會如何反應?
第四章 來自麥肯錫的競爭行為調查

競爭對手的背景五花八門,所以作者先在第一部分先詳細地教讀者如何辨識競爭對手的類型,方便後續針對不同類的競爭對手各個擊破。

第二部 競爭對手心態分析

第二部分則先從不同行業的專家汲取分析經驗,包括考古學家、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護理師等等,看看各個領域的人士會如何分析無法透過對話理解的對象(例如考古學家不能跟古人親口對話、嬰兒也不會開口告訴護理師他們的想法)。

後面的章節中,作者接續應用各界專家的洞悉技巧,並大方公開他擔任麥肯錫顧問時,常常會帶客戶做的商戰演練(war game),讓客戶可以預測競爭對手的每一步棋會怎麼下,並一一分析該如何回擊,搶佔競爭優勢。 

第五章 🕵️‍♀️ 向考古學家學習,找出對手行為的規律 

就算已經找到答案了,還是要繼續搜集資料,因為累積的證據越多,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解讀。

書中舉證了幾個考古學的研究案例,說明推翻過去研究的例證,以及過程如何發生,除了學習商戰心裡,也可以一窺不同領域專家面對的難題,內容相當有趣。

第六章 ⚔️ 透過商戰遊戲,化身對手體驗決策

商戰遊戲讓麥肯錫的客戶能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體驗對手做決策的心態,並試想自己若是對方,有可能會做什麼決策。

書中詳細介紹了如何設計商戰遊戲、如何演練、演練過程中的訣竅,讓讀者能一步一步跟著做,並把遊戲應用於實際工作之中。

第七章 🏢 建立競品分析部門,專注分析對手 

更了解對手以後,就可以做更徹底的分析,成立一個專責部門就能以系統性的方式來完成這項工作。

這個章節介紹了𩇕品分析部門需要的人才、能力、系統,一樣提詳細的步驟,作者提到「每人都認為自己了解什麼是競爭情報,但大多數人其實不懂。」書中也提出自己服務過的客戶案例(金融服務公司),把了解競爭情報的關鍵大方公開給讀者。

第八章 🧐 弄清楚你和對手「哪裡不一樣」

既然競爭對手不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那麼每個「看似不理性的行為」背後,一定有符合邏輯的答案。本章節簡短複習了前面的重點,幫助讀者更了解競爭對手,藉此能預測「競爭者的下一步」。

裡面的演練步驟非常詳實,讓讀者可以學會如何實作,也可以按照書中的詳細教學成立競品分析部門,建立一套可以對競爭對手行為作出回應的系統。

若對以上的內容有興趣,歡迎讀者購書支持,從中學習如何讓你的公司有效擊退競爭對手!

購書連結請點此。(歡迎讀者透過本站連結購書,支持我們繼續分享翻譯與接案心得)

✦ 幕後工作花絮 ✦ 夾縫中翻譯——翻譯商業交戰手冊的背後祕辛

實際翻譯時,我和另一位譯者一起合作,我們一起建立了詞彙表,也互相幫對方看稿。這樣的合作模式雖然繁複,但也可以確保內容更正確、易讀,對內容有疑義時也可以互相討論。除此之外,有了短暫的「同事」也讓自由接案的生活變得稍微豐富了一些,所以很開心能一起合作。

這本書的重複使用的專有名詞並不多,所以詞彙表很簡短,在合作上也沒有太多問題。對比幾年前翻譯《香港日記》 時的經驗,因為書中涵蓋作者在香港擔任總督五年以來的詳盡日記,裡面包含每次會見其他英美高層的經驗、與香港當地立法會成員的交流、與中國官員來回商討的移交事宜、香港區內各層級工作小組的工作會議等,提到的人名數量當然不在話下。當時還有五個人一起合作翻譯,所以對名詞統一性的要求更高也更嚴謹。

本次合譯書籍,最辛苦的部分是時程安排,因為我們必須在交付稿件給編輯之前先自行完成翻譯、校閱工作,還要留時間給對方審定,審定後也還要調整、討論、修改,所以時程上比較嚴格,算是這本書翻譯時比較會造成心理壓力的部分。

由於我不是以書籍翻譯為主的譯者,書籍以外的口筆譯工作佔據我很多時間,加上當時也還在唸研究所(那個學期還修了幾堂難度比較高、作業也比較多的課程),所以完成書籍這類大型專案對我來說很有壓力。

半工半讀的生活模式,讓我的假日幾乎沒有閒暇,我當時的做法是,把作業集中在平日(刻苦地)寫完,非上課日和週末則都拿來翻譯這本書。與我合作的譯者本身也有正職在身,所以我們都是咬著牙在下班後、週休期間把這本書翻譯完成,回想起來真的很佩服我們奉獻在這本書上的體力與心力。(雖然翻譯聽起來是文弱書生做的工作XD,但其實體力真的很重要!)

這次書籍的前半段跟後四分之一都是由我翻譯的,很感謝夥伴處理了中間麻煩的異業案例,讓我可以專心處理商業應用與顧問交戰的內容。

購書連結請點此。(歡迎讀者透過本站連結購書,支持我們繼續分享翻譯與接案心得)

若有書籍翻譯需求,歡迎來信與我聯絡。

我的信箱:ryeryelin [at] gmail.com

最新譯作|前港督彭定康《香港日記》

英國人向來以隱晦的表達方式出名,在翻譯彭定康的著作時,真的深刻感受到轉譯英國文本所帶來的挑戰。

有時翻譯到某些看似戲謔的段落,不太確定作者究竟是真有所指還是只是譬喻,就算查詢了相關人物的出身背景也無法理出頭緒,後來只好節錄相關段落來和英國朋友討論。

但對方即使是和作者共享同樣文化的母語人士,也還是需要臆測那些晦澀的用語究竟所指為何,畢竟只從前後文的角度出發,確實仍然無法完整地了解脈絡。況且政治人物的華麗辭藻又比常人更加地不直觀,就連對母語人士來說都是如此。因此在處理翻譯時,往往還需要搭配對當時大環境及時代歷史的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意涵(超級感謝老師幫大家校稿並精闢地指出相關史實)。

1996年7月4日的香港立法會特別會議上,彭定康答詢。 圖/法新社 

轉譯反諷的語氣則是另一項挑戰。在這樣的日記文體中,作者常以反諷的語句來作結,但翻譯時是要保留問句的形式,還是要直接轉譯成意義相反的肯定句句式,這也形成翻譯過程的一大難點。

有些地方保留反詰語氣,連作為投入很多時間在這本書身上的譯者都會覺得意思不夠清楚,有時甚至等繼續往後翻譯幾頁以後再回頭看,就會忘記作者當時的立場了,這種時候我會覺得直接轉譯也許會比較合適。但另一方面,反詰語氣又是作者的行文特色之一,如果保留得不夠多,似乎又無法呈現出作者的風格。其中的權衡與拿捏,真的是譯者一生的課題。

《香港日記》彙集了最前港督彭定康自1992年4月至1997年6月間,五年港督生涯的詳細記載,字裡行間除了可以看到他對香港這一殖民地的熱情、執政的信念,也能一窺政治人物的生活日常。

本書的英文原著於2022年6月初本,這本華語譯作更是集結六位譯者之力,才在半年間翻譯完成,並於2023年5月在台灣上市。

我自己在翻譯這本書時也同時在寫碩士論文,那段日子裡每個禮拜的時間都不夠用,週休二日也幾乎沒有放過假。到後來書稿排版完成,也花了整整一個下午才把自己的章節校訂完成。雖然充滿血淚,但很榮幸可以參與這本書的翻譯,讓我對曾經熟悉的城市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此購買

若有書籍或各類中英翻譯需求,也歡迎來信與我聯絡。

最新譯作|超展開策画企劃發行《黃贊倫設定集》

2021新增通路:博客來

這本書的工作時程拉了好長好長,其實從去年中就開始做了,陸陸續續拿到檔案,一直翻譯到今年初才完成,而年初的時候主編還因為不想趕鴨子上架、不想為了參加台北書展而無法呈現出最完美的作品,所以決定再給藝術家更多時間,好好完成這本書。做出這樣的決定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們主編真的很帥啊!

後來就是大家知道的,因為武漢肺炎疫情關係,連台北書展都取消了,所以主編和贊倫也花更多時間去研究、修改印刷上的細節。說到這裡又想到,每每可以參與藝術家出版品的翻譯工作都很開心,因為成品都非常有質感,可以拿出去到處炫耀:「這本我翻的!是不是很美!」(誤)

Source: 超展開策画

這次書名的英文翻譯是和主編討論出來的結果,因爲英文當中「設定集」一般不會翻成Collection of Settings,但這次因為主編和藝術家都深深受到日本動畫的影響,所以我們採用了日本動畫界慣用的說法「Collection of Settings」來做書名。

只能說,看似簡單的每個詞、每句話,翻譯的時候背後都還是很多的考量,需要綜合學理和現實的各種因素,才能呈現出最後的結果。每個案子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為了成就客戶的作品,用心的譯者真的會很多額外的心思在每個細節上,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努力(笑)。

新書介紹

這是超展開策劃和藝術家黃贊倫合作的第一本作品集,集結了滿滿的創作理念、創作手稿,還有……

那些沒有看書就不知道的事:

●有血有肉有怨嘆——黃贊倫的創作(成長)小日記。

●作品怎麼來?——精美草稿、創作過程側寫、作品沙龍照、更多更多精美草稿。

●藝術家到底怎麼想?——黃贊論創作論述精要大全,一字一句告訴你!

●專業人士怎麼看?——各路名筆評論與分析!

●與合作夥伴、主編大大的私下會談——有料也有笑料,不同議題輕鬆聊聊~

(以上文字引用自「超展開策画」臉書粉專)

這本書只限量發行650冊,還有限量50套的特別彩蛋版,包含手稿原作家木製收藏盒,喜歡贊倫作品的人真的可以收藏起來!下面一併附上購買資訊給大家參考。

線上購買:

附上購買連結給大家,這次線上獨家通路只有讀冊喔!

PS 2021.01更新:博客來現在也買得到囉!

實體店面:

.台北市:亞典藝術書店
(大安區仁愛路三段122號B1)

.新竹市:水木書苑
(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風雲樓一樓)

.嘉義市:洪雅書房
(東區長榮街116號)

Source: 超展開策画

最後再加碼分享一個新書的周邊座談,活動地點在新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超展開策画的活動資訊喔。

如果有藝術文化類書籍或論述翻譯需求,歡迎歡迎來信詢問。ryeryelin@gmail.com

從翻譯的角度來談,為什麼不該在台灣用『視頻』一詞?

為什麼不該在台灣用『視頻』一詞?這是施典志 Tenz Shih先生在Medium上寫的文章標題,內文的字字句句我都非常認同,下面會分享原文,大家記得點進去閱讀。

先針對這個問題本身來回覆,我自己的初衷是政治立場,台灣在國際上處處被中國打壓、佔便宜(最近華航改名爭議的源頭也是如此,當然我們的國號也脫不了關係),所以當然盡量避嫌不使用中國特有的用詞(例如反饋軟件等等)。

再來,作為專業的翻譯人員,理所當然要考究各個地區的語言差異。中國和台灣的用詞本來就有很多不同,就像英式英文和美式英文對同樣的詞彙也有不同的認知,最簡單就是Chips這樣的例子(在美國代表「洋芋片」,在英國則是「薯條」)。在翻譯實務上,因為兩國在用詞上有分歧,所以簡中到繁中並不是一個「繁簡轉換鍵」就能解決的事,很多要在台灣出版的書籍還是傾向在台灣重新找譯者,而不是直接用中國已經出版的譯本轉成繁體。(當然還有版權這個原因啦。)

那如果版權屬於同一個母公司呢?雖然不是版權專家,但假設版權屬於同一母公司,且母公司同時授權兩國發行,這樣是不是就可行了呢?以下我想舉個近期合作的譯案來說明。

客戶:「能用簡中譯本改寫成繁中嗎?」

曾經有客戶拿了英文書請我翻譯,後來客戶發現他們中國的分公司已經出版中文譯本了,所以詢問我如果拿中國出版的中譯本來翻譯會不會比較快、比較簡單。

他們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發現簡中版本對台灣讀者來說不易閱讀,不單單只是看不習慣簡體字的問題,而是他們的行文方式和我們本來就有所差異。外文中譯的讀本尤其拗口,可能因為兩國翻譯策略不同,所以對不習慣讀中國譯文的讀者來說,他們的譯文會很難理解。(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痛)

舉一個試譯時遇到的句子來解釋應該就會很清楚了。

書裡的某一句簡中翻譯:「消费者对技术越来越精通,新的数字资源和技术增强产品正在重新焕发更年期生命的活力。 」

中國使用「數字」,而我們用的是「數位」一詞,但就算替換掉這個詞,還是和我們平常慣用的說話方式不同。

而我一開始給客戶的翻譯是這樣的:「數位導向的全新資源和以科學技術改良的產品,讓越來越會使用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在更年期期間仍能感受生命活力。」

現在回頭看看原文。

New digital-forward resources and tech-enhanced products are reinvigorating life during menopause for an increasingly tech-savvy consumer base.

客戶本身對文字也很敏銳,所以馬上就能理解這樣的差異,這個案子後來還是依照原本談定的方案進行,以英文原版書籍內容做為來源語(source language)來翻譯,目前也已經完成校稿、排版等工作了。可以遇到那麼好溝通的客戶真的很幸運!

除了政治和版權考量之外,不使用「視頻」一詞還有別的原因嗎?

拉回標題,就算撇除版權和政治考量,回到語言本身,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理由來避免使用「視頻」取代「影片」這個台灣慣用的說法。

Tenz在他的文章中說道:「『視頻』這個詞在台灣的使用情境,通常用在影視工程,是『video frequency』這個專有名詞的翻譯。」他也提到,即便在中國,對於「視頻」二字的解釋也與頻率有關。

视频:「图像信号所包括的频率范围,一般在零到几个兆赫之间。」

汉辞网

關於這個詞彙的更多解釋,可以直接參考他的文章,很值得一讀。

我也想轉貼他在文末的結語,非常非常認同他的想法:

像「視頻」這樣,原本的意義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不同的案例,在語言學上層出不窮;很多人就因為這樣,就說「語言是活的」、「語言本來天生就會變」,以此為託詞來掩飾自己用詞不當的錯誤。

我可以認同「語言會變化」、「語言是活的」這種說法,因為這是客觀事實,但這並不表示活著說話、寫作的人,就可以拿這個當藉口,不假思索、不問是非地以訛傳訛下去。

施典志 Tenz Shih

在翻譯圈裡,簡中翻譯也被視為一項專長,不是每個會說華語的人都能做簡中翻譯的工作(尤其是「外文到簡中」的翻譯),必須熟悉中國行文方式,才能執行這類案件。

大公司也會嚴格檢視使用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的不同情境,甚至繁體中文本身還能再分成香港繁體、台灣正體,簡體中文當然也有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有差異的使用方式。

所以就算撇除政治和版權因素,還是會因為語言上的差異而必須重新翻譯,無法通用。因此,在上面的客戶案例中,因為我是擅長繁體中文的中/英譯者,不是擅長簡中/繁中的譯者,所以若要從頭到尾翻譯過一遍,我會選擇看英文原文來執行,就是這樣的原因。

從今年開始,我們也慢慢有了一些翻譯英文書籍的機會,如果計畫在台灣發行英文書的中譯本,歡迎洽詢RYE LIN ART & TRANSLATION,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