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翻譯|物理學的「弦理論」如何對應陶藝創作與佛教中的「極微細色」?

為了翻譯陶藝家的作品論述,這兩天翻了佛教大毘婆沙論、原子相關理論、弦理論等相關資料……然後研究陶器的作法、裝飾技巧、柴燒、釉色……下面就順手紀錄一下最近學到的佛學和物理學新知,並稍微描述作者如何以此回應陶藝創作過程。

以佛學對應物理學的弦理論

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mma)中,「極微」被定義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沒有細構部分、不可切割、不可感官經驗。

作者把佛學中的「極微」和科學中的「原子」相互比擬(雖然原子不是最小的物理單位),而星雲法師在〈佛教與物理〉一文中也說:「人類近世紀對物質的認識,和佛教所說的『極微』很接近。在《俱舍論》中,對物質內部的排列組合有詳細的說明:它將最小的物質單位稱為『極微』,以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積七個微量為一個『金塵量』,積七個金塵量為一個『水塵量』,積七個水塵為一個「『毛塵量』,積七個兔毛塵量為一個『羊毛塵量』,七個羊毛塵量為一個『牛毛塵量』,積七個牛毛塵量為一個『隙遊塵』。這個隙遊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的色塵。換句話說,佛教在西元前一百多年,就能將一個我們肉眼所見的隙遊塵,分析成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足見佛教對物質組織的說明早就具有物理學的概念,這使人不得不承認它是很驚人的。」

Source: String Theory Explained

作者接著談到弦理論和「極微細色」所象徵的「色空不二」概念相當類似。「空」表示少、虛無;「色」則是空的相反,表示多、現實、存在。

接下來我的工作是要大概了解一下什麼是「弦理論」。從這部影片當中可以了解,科學家認為只要能將重力(gravity)、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結合,就能得到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而弦理論曾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萬有理論」的理論,但最後因為弦理論需要以十維的角度來解釋,科學家只能從模型宇宙(model universe)來計算弦理論,無法以實際的實驗來驗證其內容,所以最終弦理論並未成為萬有理論。但即便如此,弦理論仍能有效解釋物理學中的某些現象,並且幫助物理學家探討數學的更多層面。

弦理論根基於假設,卻又能實際解釋與重力相關的某些物理現象,這大概就是作者將之比擬為「色空不二」的原因吧。

作者孫福昇的志野釉創作 / 2019 / 柴燒 / 8.8 x 8.8 x 3.1
Source: 非池中藝術網(敦煌藝術中心)

回到陶藝創作,因為陶藝的製作牽涉到原料的選擇、燒製的方式、裝飾的技巧等等,如果選擇用「柴燒」的方式製作,更需維持火侯、溫度,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作者因此認為「這正符合極微細色那來自極微細的元素又包含著色空不二的整體概念」,也藉此呼應他在從事陶藝創作時得到的體悟。

這是第二次翻譯陶藝家的作品論述了。上述談及佛學、科學的地方花了很多時間才翻譯完成,而針對陶藝創作過程的描寫,則相對簡單地多。

原本對於陶藝的認識僅停留在國小美術才藝班,當時老師讓大家用陶土捏了貓頭鷹形狀的壁掛,隔一週後就拿到老師幫大家燒好的亮麗陶土作品(毫不費力^_^)。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開設陶藝工作室的朋友,聽她說過燒製的過程和辛酸,才能因此體會這篇陶藝家創作自述的箇中滋味。

若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求,歡迎洽詢RYE LIN ART & TRANSLATION,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中英翻譯|藝術論述翻譯:「當藝術與瘋癲共同誕生,世界就發現自已備受藝術譴責。」

因為幫藝術家葛利(李怡萱)翻譯她的創作論述,所以查起了標題這段話的英文。葛利以自身「婚事」為主軸,創作了一系列相關作品。

藝術論述翻譯是RYE LIN工作室的主要服務範疇。在成立翻譯工作室之前,我從事的是藝術相關工作,本來就非常喜歡被藝術品包圍的感覺,所以也很喜歡做藝術類的翻譯。

在做這類翻譯時,有時是從創作者本身的視角理解作品,有時透過藝評家的文字用旁觀的角度欣賞作品,有時則是透過策展人歸納的觀點來以巨觀的方式看待所有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進行翻譯時,也會翻開作品的照片,感受一下作品的氛圍,再假以轉譯成英文論述。

關於視覺方面的描述雖然主觀,但其實都算具體,比較困難的可能是作者的複雜思維,或是藝術史、文學史上的名言。

「婚姻是一本書,第一章是詩篇,其餘則是平淡的散文。」

“Marriage – a book of which the first chapter is written in poetry and the remaining chapters in prose.”

巴法利・尼克斯 Beverly Nichols

葛利選擇用這段引言,為她的《婚事》系列拉開序幕。

被翻成中文流傳於世的名言,如果原文是英文,查找起來相對容易。但如果原文是法文、德文,甚至希臘文,查詢的過程會更符雜。因為從原文被譯入中文時已經過一次轉譯,不通曉法文、德文的話,只能根據中文反推英文關鍵字,再透過幾個關鍵字排列組合,往往為了找出某一句引言的「通行版」英文譯文,就要在Google上查找半晌。

雖然過程辛苦,但為了讓具備藝術史背景的英文讀者,一眼就能辨識出引言所出何處,使他們得以聯想到相關的時空、背景知識,所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都還是會盡力查找。

Google Books尋找時,有時候就差那麼一點,一段話刊出了一半,但翻到下一頁時就因為版權問題不能顯示了……最討厭就是種時候啦!

下個目標是圖書館,有時候幸運翻到館藏的原文書(機會極少),把原文逐字輸入電腦,心裡非常踏實有成就感。

因為查詢的過程花費很多時間,之後希望慢慢把查到的中文、英文原文或英文譯文整理在下面,希望能幫助到有同樣需求的人。

如果有藝術論述翻譯需求,也歡迎直接跟我聯絡或討論。ryeryelin@gmail.com

「當藝術與瘋癲共同誕生,世界就發現自己倍受藝術譴責。」

“The moment when, together, the work of art and madness are born and fulfilled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time when the world finds itself arraigned by that work of art and responsible before it for what it is.”

傅柯 Michel Foucault

「一定要相信我,要想在生活中碩果累累或充滿高興,那就是要去生活在危險中。」

“The secret of reaping the greatest fruitfulness and the greatest enjoyment from life is to live dangerously.”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幸福是一種力量增加和阻力被克服的感覺。」

“Happiness is the feeling that power increases – that resistance is being overcome.” 

尼采《上帝之死・反基督》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Anti-Christ

語言學習|藝術科系的學生如何與英語藝術圈互動?從口譯論壇探討外語學習

為什麼香港藝術院校的學生英文都那麼好?

週六參加了台大翻譯學程舉辦的「第七屆亞洲口譯論壇」,主辦方邀請了台、韓、日、港的翻譯系所教授與會,討論各國翻譯教學的現況。

pastedGraphic.png

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來自香港的講者,他提起了香港口譯的狀況,因為當地實施雙語政策,所以多數人民都擁有英文能力,也讓口譯工作變得更加競爭、更有挑戰。

聽到這裡,讓我想起去年在香港Affordable Art Fair實習工作的經驗。當時許多同事都就讀藝術、設計等相關科系,但他們都能大致無礙地和來自新加坡、英國的主管直接溝通,也都能順暢的接待外國觀眾,當時的我回想著台灣藝術院校學生的平均語言能力,相較之下香港藝術院校實習生的表現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區內人口密度極高,也有大量外語人士居住其中,有的在香港擔任高級主管,也有許多外籍移工生活其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香港人使用外語的機會相對多了很多;而台灣的外語教育著重在考試能力,生活中能實際應用外語的場合也非常有限,相形之下,語言能力成為相對弱勢在所難免,那在台灣成長、求學的藝術院校學生,要怎麼提升語言溝通能力呢?

透過練習,藝術院校學生也能和英國藝術家簡單地溝通!

去年我曾在藝術論壇中為英國的藝術家Duncan口譯,他因為在台灣從事多媒體藝術、裝置藝術等教育課程的關係,對於跨語言溝通很有經驗,所以我特別向他請教了他與台灣藝術科系學生溝通的經驗。

Duncan認為,課堂初期和藝術背景的學生溝通確實有些困難,但課程以分組方式進行,所以小組成員能互相幫助,多數人也因而能夠理解課程內容;假以時日,學生們也能比過去更勇敢地以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某些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甚至有非常顯見的進步。其中,Duncan在課堂中創造的友善外語溝通環境,絕對是幫助他們的重要因素。

語言學習專家會告訴你,只要敢開口就能進步,Duncan的藝術課程就是幫助藝術學生勇於以英語表達想法的重要環境。大學期間,我修習了校內美術系的課程,也認識了一位美術系的僑生Kian,他因為想到英國留學學習藝術創作,於是在畢業前很認真的準備雅思考試,也上了很多雅思課程。我和Kian是好朋友,我還記得他曾經跟我說,某次他隨著教我們這堂課的姚老師出國展覽作品時,發現老師在論壇中直接以英文發表自己的創作,讓他非常佩服!因為老師也是美術系出身,卻因自學而習得很好的外語溝通能力,也非常努力地用英文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看法,Kian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勇於開口,並且也能像老師一樣用流暢的英文介紹自己的創作,直接和外國策展人互動、交流

翻譯的本質:溝通!

回歸翻譯,無論筆譯或口譯,語言轉化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溝通和交流。作為藝術家或策展人,即使是用很簡單的英文(也或許是法文、日文、韓文)和當地的藝術家和觀眾溝通,只要稍加了解藝術方面的用詞,並且多加練習勇敢開口,也能達成初步交流的目的,甚至拓展未來合作展覽的可能

而像我這種喜歡藝術的翻譯從業者,在翻譯藝術家的作品介紹、策展人的策展思維時,也會盡力查找資料來深入理解藝術家或策展人想說明的意思,也會自行搜尋藝術家作品的圖片或向他們索取相關的展覽照片,以期能把文章提及的各種美感和畫面盡力轉譯成英語,讓外國觀眾也能對作品感同身受,把創作者的理念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因為能藉機透過圖片欣賞作品,所以我也很享受這樣的工作過程。

RYE LIN ART & TRANSLATION 擅長各類中英翻譯案件,合作對象以藝文機構為大宗,如臺北藝博、臺藝大、香港全球水墨畫大展,也與國內外策展人、藝術家、藝評家、畫廊等合作。若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求,歡迎洽詢RYE LIN ART & TRANSLATION,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30/04/2019英語學習, 藝術博覽會, 藝術工作,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