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濟州道立美術館(二)野獸派大師馬諦斯、杜菲雙個展(Henri Matisse & Raoul Dufy):馬諦斯作品篇

第一次親眼看到馬諦斯的作品是在澳洲的美術館,雖然事隔多年,但現在仍然記得當時看到許多大師作品真跡的感動,畢竟在台灣很難有機會欣賞大師名作。(不過近期剛好奇美、高美館、富邦美術館都有大師名作展,近期要再找時間去走走!)

衝著馬諦斯的名號,這次旅行當然也特別安排來訪,希望再次感受野獸派大師的色彩魅力。

馬諦斯的作品展出於美術館二樓的空間,樓梯鋪著樸實的水泥磚,斗大顯眼的藍色標示牌在入口迎接觀眾進入馬諦斯的世界。

Photo by Rye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為翻印其剪紙創作的平板版畫(lithograph),但數量豐富的展品還是讓人流連許久。刊登於雜誌上的彩色剪紙創作,以抽象的形體搭配鮮明的對比,讓人目不轉睛。後面一系列深藍色的剪紙人像,在每個人物的肢體上都表現出柔和卻又飽滿的力量。(而且剛好是我工作室使用的藍色,太喜歡了!)

Photo by Rye
Photo by Rye

來到更後面的展區,繪畫作品下方都配上創作草稿,而草稿是馬諦斯創作時經常使用的手法。英國作家 Susan Sellers 寫到:「馬締斯的素描,讓我想起寫作時打草稿的過程,而這也是馬諦斯自己提過的比喻。就像作家改寫句子的時候一樣,他也會在每次完成一幅新的素描圖稿時,有了新的發現。」[1]

馬諦斯早期的作品以繪畫為主,但六十幾歲開始,因為身體狀況惡化,所以改以剪紙的方式進行創作,也從他的「折衷方案」出現以後,藝術界誕生了新的創作媒材。[2]

Photo by Rye

濟州島美術館的參訪觀眾不多,可能也和整座島的氛圍很像吧,多數地方都不會很擁擠,給人很舒服的感覺。美術館二樓戶外庭園設計的很美,四周沒有其他觀眾,所以我可以一個人享受這片寧靜。

濟州道立美術館二樓的庭園風景,搭配涼涼的天氣,整體環境真的非常舒適!Photo by Rye

另外也不得不說,韓國人真的很會行銷!隨意走進一間韓國咖啡店或甜點店,都可以看到店裡擺滿可愛的文創商品,美術館的展覽當然也不例外!濟州島美術館的藝術商店裡有販售這次展覽的紀念小物,包括手提袋、明信片、筆記本等等,每個觀眾幾乎都會買些紀念品回家,買氣可說是很旺。

旁邊的兒童美術區特別擺了很多色紙讓小朋友也能體驗剪貼的樂趣,還做了橡皮圖章讓觀眾可以搭配使用,如果有時間能待久一點,真的會想好好坐下來,親手做一張卡片寄給朋友。

這次雙個展的周邊商品。Photo by Rye
牆上也貼滿了由觀眾完成的作品。不過不曉得先前是否有相關的 DIY 工作坊,因為牆上的每幅作品都做得很棒!如果全部都由觀眾自發完成,那真的很讓人欽佩韓國觀眾的創意。
Photo by Rye

這次的展覽其實是以雙個展的形式呈現,之前也有針對另一位藝術家勞爾・杜菲(Raoul Dufy)寫過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點進來閱讀。

延伸閱讀:濟州道立美術館|野獸派大師馬諦斯X杜菲雙個展(Henri Matisse & Raoul Dufy)——杜菲作品篇

若有藝術文章翻譯,或者藝術家講座/座談等口譯需求,也歡迎來信與我聯絡。ryeryelin [at] gmail.com

參考資料:

[1] Matisse’s multiple sketches remind me of the drafting process of writing – an analogy the painter himself used. Like a writer rewriting a sentence, he argued that he made new discoveries with each fresh attempt. by Susan Sellers

[2] UK Tate

由藝術家主持的大型公共建設:墨西哥的查普爾特佩克公園

墨西哥的查普爾特佩克公園(Chapultepec Park)是一項非常大型的政府計畫,藝術家 Gabriel Orozco 曾在藝術講座的訪談中表示,該公園的面積約是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的二至三倍大,政府對此挹注許多資金也帶有高度期待,所以收到文化部長邀約主持計畫時,他本人也甚感驚喜。由於計劃內容幾乎都是他認為自己能勝任的工作,所以也很榮幸地接下此任務。

Image credit: Bosque de Chapultepec

由藝術家主導的文化與生態園區

執行專案時,他有一項自己的原則,那就是各項工作只要能由藝術家完成,就會請藝術家來負責,而不會找建築師來處理。話雖如此,藝術家也提到自己從小熱愛足球,所以很熟悉團隊運動,這讓他在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也能和建築師、工程師、環境專家等合作無間。

而之所以亟需多方合作,是因為此計畫希望將文化跟生態這兩個原本距離遙遠的面向相互整合,並讓公園成為更容易親近且以全人理念為本的園區。此外,藝術家也將墨西哥的歷史(一路從西班牙殖民時代之前延伸至今日)以及公園本身的歷史(例如園內有十七世紀便存在的火藥工廠),紛紛納入設計環節當中,除了建立史前博物館,也將過去的水壩設施改建成水上娛樂園區、泳池、以及弧形滑板場等多元空間(但他自己也說某些設施的存在其實有些政治不正確,因為會浪費很多水資源,對動物也不是那麼友善)。我想史蹟維護與創新本來就不是一項容易的工程,若還需結合生態保育,並符合政府及國人的期待,可以想見除了技術層面之外,人事層面的溝通也會是龐大的工程。

Image credit: Bosque de Chapultepec

善用既有資源的全人公園

瑞士藝評家 Hans Ulrich Obrist 在與 Gabriel Orozco 對談時,提到 Alison & Peter Smithson 這個雙人建築組合在執行公共計畫時重視的概念,也就是使用「現存」(as found)的設施或物件來進行規劃與重建,Orozco 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且認為要剔除已經存在的設施並重新建造是相當耗費金錢的事。

Orozco 認為,如果是把人造建築去除、騰出空間來種樹,那麼這樣還算可行,但他還是盡量利用已經存在園區裡的植物和樹叢,讓既有資源發揮價值,也更符合公共建設的成本考量。至於實際的作法,則是在設計園區時,使用藝術家本身最經典的圓形及弧形元素,以連續的弧形來繞過現存的樹木,保留既有的植物與生態,也讓公園有了新的面貌。

在第一、第二園區之間,原本有環繞墨西哥城(Mexico City)的高架高速公路(el periférico)阻隔,但現在也打通,讓行人、親子遊客、單車用戶能更容易往返,享受各個園區的設施。

省思與未來

然而,此計畫也招致墨西哥國內的文化人士批評,主因是墨西哥現有的博物場館資金不足,已經面臨許多維護、管理上的問題了,但政府卻大筆投資 4.4 億美元來興建這座新的園區。部分文化人士認為,這只是好大喜功的建設,對文化推廣並無太大助益。

在上週末文心藝所舉辦的藝術家的對談中,Orozco 親口表示,第四園區也將會於明年九月全面完工,整個園區裡面會涵蓋五座博物館,也會修復許多殖民時期至今的設施,園區免費入場,歡迎所有人入園,屆時我們也可以期待更多相關的介紹與報導。

Image credit: Winsing Art Place

Gabrial Orozco 是墨西哥當前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的作品,他的作品目前也於台北內湖的文心藝所熱烈展出,預計七月會再置換一些展品,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親自走訪,感受大師的藝術魅力。

若有藝術、文化、建築類文章翻譯口譯需求,也歡迎來信與我聯絡。(ryeryelin [at] gmail.com)

展覽|濟州道立美術館(ㄧ)野獸派大師馬諦斯、杜菲雙個展(Henri Matisse & Raoul Dufy):杜菲作品篇

今天來介紹濟州道立美術館(Jeju Museum of Art)的馬諦斯(Henri Matisse)與勞爾・杜菲(Raoul Dufy)的雙個展。這次雖是衝著馬諦斯的作品來訪,但另一位法國野獸派大師勞爾・杜菲的作品也精彩非凡,本篇先著重介紹其作品,下一篇會分享此次展出的馬諦斯作品和看展心得。

進入美術館後,首先到櫃台購買這次雙個展的門票,原價是兩萬韓圜,但剛好遇上展期的最後三天,美術館推出半價優惠,應該是希望在展期結束前,多多鼓勵觀眾進場吧!說實在的,這次的參觀人數不多,比起北美館、奇美博物館特展期間的假日人潮,濟州道立美術館的展場可說是相當清幽。

Image source: Jeju Museum of Art

透過票閘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利錫(CHANG Ree-Suok,장리석)的個展「年老畫家的獨白」(暫譯自「노(老)화가의 독백」,裡面確實寫了漢字「老」喔!)。因為這次來訪的時間有限,所以只匆匆地瀏覽了一下張利錫的作品,接著就趕緊前往這次重點關注的雙個展了。

有興趣且看得懂韓文的讀者,可以參考此處的官網連結。濟州美術館比較可惜的地方是英文資訊稍微不足,官網的英文介面是利用機器翻譯完成,資訊不是很清楚,載入的時間也太長,對非韓語的用戶來說不是非常友善。Image source: Jeju Museum of Art

這次展出的藝術家之一,是法國野獸派的其中一位開創成員勞爾・杜菲,他有「海洋藝術家」的稱號,而比較為人熟知的藝術大師馬諦斯則長年待在法國尼斯,創作也深受海洋的啟發,因此,這次雙個展的策展核心,便是側重表現兩位野獸派的法國藝術大師對於海洋的熱愛。展場入口的展牆設計便以此出發,在最前頭便以亮麗的藍色開場,準備帶領觀眾展開一場海洋藝術盛宴。

Photo by Rye

一樓首先看到的是勞爾・杜菲的作品,他使用的媒材多元,從水彩、油畫、膠彩,過度到布料樣式設計與掛氈創作,涉獵領域眾多,作品用色也都非常鮮明、搶眼。

展間內以媒材、主題為分野,展牆也依照作品調性分別塗上飽和度高的色彩。(比較可惜的是,展覽中的英文介紹不多,大部分都是以韓文為主。不過即便沒有文字輔助,觀眾還是可以透過作品直接感受到大師的藝術風采。)

打頭陣的是一系列以海港城市為主題的水彩畫作,接著有杜菲的自畫像,以及他為其夫人繪製的肖像。

Photo by Rye
這次展出的作品裡,我最喜歡的是這件小尺幅的油畫作品,看起來像是以詼諧手法仿製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的創作。筆觸看似隨性,卻又能精準地勾勒主體、增添氛圍,讓人能一再尋味。Photo by Rye

下一個鮭魚粉色的展間,是以「音樂」為主題元素,描繪了許多音樂會的場景、樂器的靜物畫。往下走來到織品樣式設計的展區,展牆塗上靜謐的深灰色,讓杜菲色彩鮮豔、樣式活潑的布料設計顯得更為亮眼。

帆布上印製的玫瑰花色澤豔麗,背景也還藏有前一個音樂主題展間中的小提琴元素。Photo by Rye
由杜菲完成的各式布料設計。Photo by Rye

下一個展區又回到以海洋為主題的創作。我很喜歡他調製出的湛藍色系,搭配上對比的暖橘色調,在海港、海產、貝殼這樣恬靜適然的風景和靜物畫作中,增添一抹活潑的氣息。

Photo by Rye

個展的最後以杜菲為西方世界古今名人繪製的巨幅油畫作品作結。館方首先是將這幅作品數位化,使用畫作中的各個元素來製作成動畫,再搭配壯闊的樂曲,對較年幼的觀眾十分具有吸引力,展間也有家長帶小朋友坐下來欣賞動畫作品。最後則掛上這件由多幅作品組成的長條鉅作,畫中的人物身旁也都寫上了他們的姓名,其中可見藝術大師達文西、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蘇格蘭機械工程師瓦特、英國物理/數學/天文學家牛頓、愛爾蘭物理/化學家波以耳等名人身影,畫面豐富又逗趣。

Photo by Rye

勞爾・杜菲的介紹到這裡結束,下一篇會介紹此次雙個展中展出的馬諦斯作品與美術館的環境。

展覽|幾年前就想拜訪的畫廊:藍騎士「敦仁館六周年回饋週特展」

第一次知道藍騎士這個畫廊是2016年了吧,當時就一直想親自走訪,但直到這禮拜才終於有機會進去看看!

大安路的巷弄裡隱藏好多小店,沿街探尋,很快就找到了正對著一座小公園的藍騎士。畫廊門面寬敞,玻璃落地窗直打進室內,讓空間更顯迷人。

藍騎士主打國外藝術家,這次的特展是他們為了紀念六週年的回饋特展,從1月4日至23日,短暫展出15位藝術家的作品。

Photo by Rye

進門的第一面展牆色彩好繽紛,這樣的呈現方式卻也不顯擁擠,很吸引人。

Photo by Rye

入口的櫃檯則是擺上了美國概念藝術家 Desire Obtain Cherish 的經典棒棒糖作品《Meltdown》,藝術家認為現代的速食愛情像來不及吃完的棒棒糖,還沒品嚐到美國棒棒糖中特有的香甜口香糖,就已將它丟棄一旁。

Photo by Rye
Photo by Rye

最印象深刻的作品大概是這件木箱了。

Photo by Rye

來自瑞士的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在木箱中加入了女性模特兒在箱中掙扎的錄像,作品乍看之下,彷彿真的有位女子困在木箱裡頭,試圖掙脫束縛。對 Marck 來說,木箱就像社會賦予女性的框架,限制了女性的自由。

木箱上還特別印上了有趣的中文標語,大家看得清楚內容嗎?

這次的展覽在年前就會結束,若有經過附近不妨安排進去走走,看看幾位國外優秀藝術家的作品。

英語及粵語自由口筆譯者,專精藝術、文化、建築、產品行銷文案等翻譯。客戶包含臺大、台藝大、昇恆昌免稅店等。

訂閱電子報|每月與你分享藝文活動資訊或翻譯、接案工作經驗~♪

點我訂閱 ❤️

英中口譯|大台北藝術節X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副校長 Dr. Paul Allen Miller:數位商品文化的抗拒

這次的工作是帶稿逐步口譯,實際做了一次才知道原來帶稿口譯真的很難!口譯書果然沒有騙人呀!

活動講者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副校長 Dr. Paul Allen Miller,教授同時也任教於該校的語言文學文化系。這次來台,除了參與台藝大的大台北藝術節系列活動,也出席與台大外文系教授共同著書的公開活動。

Dr. Paul Allen Miller 的演講內容牽涉到了許多哲學概念,包括蘇格拉底的思想、禪宗公案,也以莒哈絲《塔吉尼亞的小馬》裡的故事來闡述講題。

教授認為,「商品數位化」已是現今社會的普遍現象,然而若是整個社會僅以此為依歸,藝術和文化便頓時失去了價值。

教授也以商品數位化後「通用等值」(universal equivalent)的概念,說明高等教育商品化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全面商品化的社會如何抹殺無法量化的價值。

Photo by 劉薳粲 /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帶稿口譯之所以困難,一方面是事前撰寫好的講稿在用詞、文法都是精心設計過的,除了比較華麗,也比較複雜。另一方面是工作當下的狀態,進行口譯時,除了要聽講者說話、產出譯文,還要額外挪出精神來緊盯講稿,看看有什麼差異,真的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

Photo by 劉薳粲 /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活動前準備了很久,但前一晚還是壓力大到失眠。除了內容本身很有挑戰,前一天又收到通知,得知當天台下還會有與Paul Allen Miller 教授一起寫書的台大外文系教授來訪,順便宣傳他們和Miller教授合作的新書,讓人更加緊張。口譯真的是需要調節好身心才能做的工作,一如口譯界前輩譚重生老師所說,身體健康是要做口譯的關鍵因素之一,完全沒錯呀。

活動結束後,台藝大的陳校長走過來和我說,我翻得很好,國際事務處組長也接著稱讚這次的表現。收到他們的讚美真是太欣慰太感動了!也很開心沒讓組長失望!

Photo by 劉薳粲 /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最後不免俗地用一張大合照作結,這次活動人數滿多的,希望大家都有收穫。

若有活動口譯需求,歡迎與我聯絡,請來信 ryeryelin@gmail.com

12 Dec 2019 補充更新:

當天因為時間關係,Miller 教授沒來得及說完最後一個案例,我特別詢問教授是否能將他的最後一個案例簡單統整,傳達給大家,剛剛收到教授回信確認了!以下簡單概述最後一個案例的內容,當天有參與的觀眾可以簡單參考一下唷。

「數值化的通用經驗」和「無法量化的特殊經驗」是教授演講中的兩個核心概念。

教授的第三個案例提及了蘇格拉底。每當有人向蘇格拉底提問時,他會用更多我們無以答覆的問題來回應對方,蘇格拉底這種以文字、故事、說理為主的風格,和追求「精確」、「量化數值」的時代風格不同,是一種經過觀察、審視(是否能套用通用數據),並在確認無法套用通用數據後,回歸到「特殊經驗」的一種過程。

演講最後,教授以本次大台北藝術節中,陳校長所發想的藝術品《方舟溫室》作結,討論作品中不同元素的意象和內涵。作品目前仍在台藝大有章博物館展出,有興趣的觀眾也可以前往觀看。

英語及粵語自由口筆譯者,專精藝術、文化、建築、產品行銷文案等翻譯。客戶包含臺大、台藝大、昇恆昌免稅店等。

訂閱電子報|每月與你分享藝文活動資訊或翻譯、接案工作經驗~♪

點我訂閱 ❤️

搶先參觀12月開幕的台中全新私人美術館!晶美術館「齊白石特展」

週六搶先參觀了位於台中七期的私人美術館「晶美術館」,館方預計於12月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開幕月活動,展出齊白石的50餘件作品。這次很幸運地搶先參觀了開幕展「齊白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大展」,也很榮幸享有策展組一對一的專屬導覽,內容非常豐富有趣,開幕後也請大家記得一定要預約導覽!

由於老闆本身具有建築背景,因此美術館內部空間的設計也處處充滿巧思,在硬體方面大膽地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像是從天而降的展台就讓我們非常驚喜。

Photo by Rye

策展團隊也為這檔開幕展籌備許久,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和晶美術館合作,翻譯所有開幕展以及與美術館本身相關的介紹文字,親眼看到過去幾個月的努力轉化成展覽的一部份,覺得踏實又開心。

展覽摺頁翻譯。Photo by Rye
這次也翻譯了展覽紀念筆記本內的名人語錄。Photo by Rye

館方對於展覽的大小規劃都非常用心,從一進入美術館的藝術版畫、二樓視聽空間的導覽動畫、導覽燈光設計等,無一不費盡心思。

導覽影片。Photo by Rye
展場一角。Photo by Rye

齊白石先生的創作主軸為平易近人的蟲草花卉,不同時期的蟲草也有不同的風貌。

他以繪畫為本業,加上其創作生涯非常漫長,90歲後仍持續創作,因此留下了大量的作品。館方也收藏了齊白石先生在高齡94歲時所創作的作品。

館方利用齊白石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藝術微噴版畫。Photo by Rye

晶美術館傾盡全力規劃了這檔開幕展,也安排了非常用心的導覽,如果有外國朋友想要參觀,也可以讓他們報名英文的導覽。

建議大家預留一小時的時間來參觀,仔細地欣賞作品、聽聽畫家的故事,也享受七期寧靜角落的午後時光。

展覽名稱:齊白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展覽地點:晶美術館(台中市西屯區府會園道157號)

展覽時間:2019年12月1日 – 2020年2月28日

:: 08.2020更新 ::

沒來得及看展的朋友,也可以考慮購買晶美術館出版的精美畫冊,一覽齊白石的畫作之美喔!書中收錄了「冊頁草蟲」、「白石長軸」、「齊白石書法」、「齊璜扇面」等系列作品,也有館長、策展人的精彩藝評,「是台中晶美術館開幕之經典獻禮」!

點此購買《齊白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若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求,也歡迎與我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展覽|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一)林清河個展 Lim Cheng Hoe: Painting Singapore

九月底安排了五天的新加坡小旅行,第三天的行程以博物館為主,首先參觀的就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美術館的建築本體是由兩棟舊建物連結、改建而成,其中一棟原為最高法院,另一棟則是市政廳。2011年間,美術館的改建工程正式動土,由建築師Jean Fran­cois設計而成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也逐漸成形。在2014年,首座連接橋搭建完成,美術館也於2015年11月以新的面貌對外開幕。

這次看的兩檔主要展覽都是個展的形式,其中一檔是吳冠中的個展,另一檔則是自小在新加坡習畫的林清河(Lim Cheng Hoe)個展。除此之外,導覽志工也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了其他展間裡,呈現新加坡歷史及藝術史的作品。

Sourc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Lim Cheng Hoe

林清河個展 Lim Cheng Hoe: Painting Singapore

「林清河是當時的首席水彩畫家,也是新加坡水彩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他以自學為主,也曾向Richard Walker習畫,並在1950到1970年代間不斷練習,並與同儕畫家共同寫生、交流,來鍛鍊他的畫作技巧。」(RYE譯)

“Lim Cheng Hoe (1912–1979) was the leading watercolour artist of his generation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Singapore Watercolour Society. Largely self-taught, he studied painting under the then-art inspector of schools, Richard Walker, and honed his skills in the 1950s and 1970s by practic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fellow artists during outdoor painting sessions.”(官網介紹原文)

展間側寫。Photo by Rye

「這檔展覽的作品自林清河於1930年代的早期練習開始,一路展出60餘件畫作、寫生、檔案,呈現了藝術家以水彩描繪戶外風景的精湛技巧。」(RYE譯)

“Beginning with the early days of his practice in the 1930s,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over 60 artworks, sketches and archival materials that highlight Lim’s mastery of outdoor watercolour landscape painting.”(官網介紹原文)

不管是鄉村風景,或是城市興起之際的市容,他都能以水彩傳達獨特的韻味。

林清河《無題》(Not titled – Kampong House with Two Figures)
Sourc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Lim Cheng Hoe
林清河《無題》 (Not titled –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City)
Sourc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Lim Cheng Hoe

「林清河的作品在1960年代晚期開始有了變化,除了對於主體形象、材質的描繪外,他也嘗試捕捉景中之情。」(RYE譯)

“Lim’s style of painting had changed by the late 1960s. He sought to capture the modod of a scene in addition to form and texture.”(官方介紹文案)

林清河《河口》(The Estuary)
Photo by Rye

透過《河口》(The Estuary)這件作品,便可對其寄情於景的新風格略窺一二。作品的上半部呈現了急速變化的積雨雲,畫作的戲劇張力非常到位,呈現了熱帶地區的氣候特色。

「林清河讓不同的水彩顏料暈染於濕紙上,因而創造出這樣的效果。」(RYE譯)

林清河肖像作品。Photo by Rye

這檔展覽從2018年8月一路開放到2020年的一月初。透過林清河的作品,也讓我們這些造訪新加坡的旅人,能從藝術品的角度來更認識新加坡。

「工商時間」如果有打算拜訪新加坡的博物館,可以透過我的專屬連結加入KLOOK購買門票,除了會比現場買票便宜,成功註冊後,還可以獲得價值 NT$100 的折價券喔!或者也可以直接點這裡,帶你購買便宜的新加坡美術館門票。

「同場加映」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二)吳冠中《文心與畫境》Wu Guanzhong: Expressions of Pen & Palette

展覽|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二)吳冠中《文心與畫境》Wu Guanzhong: Expressions of Pen & Palette

九月底安排了五天的新加坡小旅行,第三天的行程以博物館為主,首先參觀的就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美術館的建築本體是由兩棟舊建物連結、改建而成,其中一棟原為最高法院,另一棟則是市政廳。2011年間,美術館的改建工程正式動土,由建築師Jean Fran­cois設計而成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也逐漸成形。在2014年,首座連接橋搭建完成,美術館也於2015年11月以新的面貌對外開幕。

這次看的兩檔主要展覽都是個展的形式,其中一檔是吳冠中的個展,另一檔則是自小在新加坡習畫的林清河(Lim Cheng Hoe)個展。除此之外,導覽志工也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了其他展間裡,呈現新加坡歷史及藝術史的作品。

Sourc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Wu Guanzhong

PS. 本篇所有中英文名稱皆取自官方資料。

吳冠中《文心與畫境》

展覽大致分成鄉土(My Land)、江南(Jiangnan)、畫途(The Journey)、樹非樹(Beyond the Image)、夕照人體(Nudes in Twilight)、古韶新腔(New Rhythms of Tradition)以及生命風景(Landscape of Life)這幾個主題。

每個主題都搭配了一段吳冠中的文字手稿,館方細心地將藝術家的筆跡輸出於掛軸上,並搭配英文翻譯高掛於展間。(如下圖左方)

Sourc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Wu Guanzhong

其中,我特別喜歡「江南」(Jiangnan)系列作品,以淡雅的藍色為背景,搭配質樸的咖啡、米白,並輔以活潑的樹枝點綴描畫水鄉風景。

吳冠中《魯迅鄉土》(Manners of the Hometown of Lu Xun)
Photo by Rye

江南除了是藝術家本身的故鄉,也是他崇景的作家魯迅的故鄉。

「是讀了魯迅以江南農村為背景的小說,才深深感受到水鄉風物和江南人家的親切。於是一趟一趟去紹興,直至安橋頭和皇甫莊,畫過許多幅魯迅故鄉,甚至畫了自己的家鄉,也名為魯迅故鄉土。」《吳冠中文叢》

吳冠中《老牆》(An Old Wall)
Photo by Rye
「畫途」系列展牆。Photo by Rye

而在「畫途」(The Journey)系列裡,《塞納河橋》也有類似的風情。我很喜歡他用簡單筆觸勾勒出的遠方橋墩還有近景的路燈和橋樑細節。低彩度的用色也讓我非常著迷。

吳冠中《塞納河橋》(A Bridge over the Seine River)
Sourc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Wu Guanzhong
吳冠中《窯洞人家》(Cave Households)
Photo by Rye

還有其他風格比較不同的作品,包含主視覺那件以水墨設色為主的《奔流》、「樹非樹」系列、色彩大膽豪放的《英國室內酒店》等,也都獨樹一格。

「樹非樹」系列展牆。Photo by Rye

策展人說道,「吳冠中鍾愛畫樹,創作過大量以數為題材的作品,早年以細膩深入的寫實刻畫為主,逐漸趨向於抽象的表現。」

吳冠中「樹非樹」系列裡的作品《白樺》(局部)。Photo by Rye

《白樺》活潑的用色也讓人感覺神清氣爽、朝氣蓬勃。

吳冠中《英國室內酒店》(An Indoor Scene of A Pub in England)
Photo by Rye
吳冠中《洪荒》(The Great Chaotic World)
Photo by Rye

「生命風景」(Landscape of Life)展區中,《洪荒》看上去像是都市夜景,實則是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嘆:「大象無形,空沒中潛藏著人間萬象,悲歡離合,或源於夕陽無限好的感悟。」《吳冠中文叢》

私以為展覽以這件作品收尾恰到好處,日升日落,在欣賞完這檔展覽以後,我們也準備往下個博物館前進了。

吳冠中的個展剛好在九月底就結束了,我們趕在展期的倒數第二天去看展,也意外獲贈展冊。

如果有打算拜訪新加坡的博物館,可以透過我的專屬連結加入KLOOK購買門票,除了會比現場買票便宜,成功註冊後,還可以獲得價值 NT$100 的折價券喔!或者也可以直接點這裡,帶你購買便宜的新加坡美術館門票。

「同場加映」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一)林清河個展 Lim Cheng Hoe: Painting Singapore

九月中部藝文活動分享(陸續更新)

「有的電影像詩,透過影像和聲音打造意境,讓人揣想,沒想多給些明白答案;有些電影像小說,起承轉合各有魅力,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初嘗就驚豔,細嚼更回甘。」

九月一開始,有9月1日的「藍色電影夢 / 藍祖蔚一日工作坊」,由藍祖蔚老師帶領大家用不同的角度閱讀電影、用不同的筆觸書寫影評。

報名點此:藍色電影夢

同一天在豐原也有地方創生論壇。豐原曾經是台中縣的縣轄市,擁有舊稱縣立文化中心的「葫蘆墩文化中心」,但民間卻長期缺乏在地的藝文活動。主辦單位希望能透過集結青年的想法和行動,來改變這個充滿潛力的城鎮。以下為活動簡介:

大家好,身為豐原長大的青年。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有些疑惑:
為什麼豐原很少文創市集、音樂祭、藝術季這樣的在地藝文活動?
為什麼很少有文資景點、古蹟活化再利用?
為什麼沒有哲五講座、公共議題集散地?
或是苑裡掀海風、鹿港囝仔、村籽,這樣改變地方的青年組織?

當然,我知道,豐原有很多潛力:從菸樓到萬選居,從張麗俊到陳柏青,但豐原人都耳熟能詳嗎?其他縣市的人來豐原時,除了廟東,會知道這些嗎?潛力何時能發揮?

論壇中會有地方創生、共好社宅、豐原文史的三場演講,為了給大家基礎知識背景,我們正在經營粉專,到時候也會給大家一本手冊。下午會進行分桌討論,各桌會產出不同的行動方案。如果大家希望豐原更好,請大家聚集起來,讓微光照亮豐原!

報名點此:豐起行動計畫

接下來的週末有蔗青文化工作室在彰化二林舉辦的「社區設計工作坊」,希望延續七月份田野調查工作坊的成果,嘗試進行社區設計的相關規劃。

七月份的活動紀錄:藝文|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一):田野行動能有什麼樣的實質意義?農村相關台語用詞分享

報名點此:社區設計工作坊

國美館的展覽《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在九月第三個週末後下檔,所以從現在開始都可以加緊找時間去欣賞。前幾天還有朋友特別從台北下來看這檔展覽,台中的大家也不妨找時間去看看。

線上預覽作品:https://constellation.ntmofa.gov.tw/home/zh-tw/Focus

文化|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二):成果圖集

溝頭社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天和宮。Photo by Rye
「清靜田」負責人和大家講解廟的現況,目前等待「入火」,預計下半年詢問神明意願後,再於11月左右進行儀式。Photo by Rye
當代多產台梗9號米以及越光米,此時種植的是二期稻作。Photo by Rye
溝頭社區的二期稻作主要是花生、蒜頭。圖片中的阿嬤在把不好重的花生挑掉。Photo by Rye
阿嬤們多在三合院外直接聚會,圖中的三合院「龍邊」的大房目前還居住於此,所以有翻修,「虎邊」因為只有年節才會有人回來居住,所以保持原來的紅磚樣貌。Photo by 士玨
溝頭社區以前有三到四家雜貨店,現在因為人口遷出,需求下降,只剩這家店還在經營了。Photo by Rye
雜貨店對面的廢棄住宅是阿伯阿公們的聚會場所,渴了就再進去抓一罐飲料,或者買一包菸。Photo by Rye
田調成員合照。Photo by 蔗青文化工作室

活動文字紀錄:

藝文|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一):田野行動能有什麼樣的實質意義?農村相關台語用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