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幕後|聘請口譯員後,你可以做什麼?

籌劃一場國際交流活動,事前的準備工作需要耗費許多心力。從講師邀請、流程確認、機票住宿、場地安排、設備規劃、活動宣傳、網紅邀請等,每個環節都得再三確認,才能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聘請口譯員也是其中一個環節,在你與口譯員確認時間與工作前後,你可以做什麼來讓活動更加順利呢?身為擁有七年接案經歷的翻譯從業人員,讓我來和你分享我們在接到工作的前中後都在做些什麼吧!今天先從活動前的準備開始分享。

口譯員事前需要哪些資料?

口譯員和活動中的其他工作人員一樣,需要事先了解活動內容與方向,才能讓活動順暢地進行下去。作為活動負責人或聯絡窗口,如果你能收集並整理好與這場活動相關的資訊,可以讓口譯員更了解活動的背景與內涵,在輔助跨語言溝通的過程中,口譯員就更能幫助你「以目標為導向」,順利推進對話。

口譯老師們需要的資料包含但不限於:

  • 活動名稱、時間、地點(在寄第一封信給口譯員時就請提供這些資訊)
  • 活動目的、交流要點
  • 講師或與會者姓名(全名)、相關簡介(若主辦單位已有收集相關資料,請不吝轉貼給我們)
  • 活動時程表(有細流更佳)
  • 講師投影片(若有)
  • 主持人提問大綱(若有)
  • 其他相關資料(若有)

有了上述的資料以後,口譯員便更能掌握發言時機與要點,讓這場你精心策劃的交流活動更有意義,也讓與會的內部人員或聽眾更有收穫!

不過,我們也理解有時候窗口已經非常努力聯絡,但講師遲遲未提供資料給主辦單位,這時主辦單位可能連公告活動細節都有困難,更不用說提供資料給口譯老師們了。遇到這樣的狀況,也許你可以用以下我所分享的角度來和講師或外賓溝通。

口譯員是你的傳聲筒與合作夥伴

曾聽過一些講者不願意事前提供資料,因為覺得內容很簡單,不需要事先提供。研究所時甚至聽過教授分享,早期有的講者或主辦單位甚至表示他們想要「考考口譯員的能力」,所以不提供資料。

不過與其把口譯員當成「對手」,不如把口譯員視為「合作夥伴」,讓口譯員可以在主辦單位及講師的幫助之下,為活動提供更有效率的雙語溝通。

這時你不妨告訴講者:

「你的經歷很豐富,但有很多你合作過的機構或作品關注的議題,在台灣的觀眾比較少接觸,如果可以提供基本的投影片、演講資料,可以讓口譯員是先幫這些議題想好合適的中文譯名,這樣一來,台灣的觀眾就能深入地認識你的作品(或計劃)。」

舉個例子就會很清楚了。

曾經有歐洲的博物館人員來台灣進行館際交流,與我們的公立場館討論合作,而我是這場交流會的口譯員。講者談到館內收藏的少數族群文物,以及該場館的下轄組織,但台灣專業的博物館人員皆未曾聽說過這兩個專有名詞。對於特定的少數民族,因為不是以英語發音,也並非本次交流的重點,所以我先以大方向帶過,讓與會的館員可以了解對方場館大致的策展方向;而針對組織名稱,因為我有事先研究,所以很仔細地翻譯出來,讓台灣的館員們可以了解組織架構。事後台灣方的館員特地私下跑來感謝我,說他從來沒聽過那個下轄場館,謝謝我翻譯出來,讓他可以做更多的研究。

其實這場的歐洲講者事前並未提供任何資料,所有資料都是靠我自己整理與收集,所以不見得能將每個細小的名詞都準確譯出。但是後來我發現,演講當下使用的投影片上面,都有稍微帶過這些內容,如果講者事前能先把資料提供給主辦單位,再讓主辦單位交給口譯員,那麼我們就能將講者想傳達的更多細節帶給台灣方的主辦單位或者聽眾了。

這就是提供資料的重要,相信每個辦活動的專業人員都能理解,畢竟活動中的所有細節都環環相扣,影響活動成敗以及細緻度。希望大家也能讓講師了解這樣的原則,鼓勵講師提供資料給口譯老師們,讓我們成為講師最有力的傳聲筒!

讓口譯員成為你的得力助手 Help Me Help You

就像在公司或機構內,你會和同事一起進行事前作業,共同準備要呈報給客戶的資料。

若放到藝文場景中,可能你會和策展人、策展助理、其他行政人員等一起為藝術家做準備,提供最適合的場地、廳舍、資源、播映設備等來製作並呈現作品。

又或者你會為外部策展人介紹單位內過往的策展案例,讓對方能依循機構本身的年度規劃,來策劃合適又吸睛的新展覽。你和同事間分工合作,花了幾個月時間籌劃、聯絡、準備,就是為了完美呈現出你們的專案、作品或展覽。

專業的口譯員其實也和你們一樣,事前會盡心準備、研讀資料,希望能把外國講者、外國策展人或藝術家想傳遞的內容完整地分享給觀眾,協助國內外的單位順暢地溝通、討論。

所以如果有口譯需求,請不吝提供手邊最完整、詳盡的資料給口譯員,讓口譯員可以和你一起完美執行你盡心規劃的活動吧!

若有英文、粵語口筆譯需求,歡迎來信與我討論活動細節及諮詢口筆譯執行方式。ryeryelin [at] gmail.com

演講|文藻外語大學|與翻譯系大四畢業生分享自由譯者經驗談(全英文演講)

很榮幸受能收到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的邀請,在今年四月出席大四的畢業展,以全英語演講的形式和畢業生分享自由譯者的心路歷程。這是我在碩士論文發表之外,第一次以全英文的方式公開演講,緊張中也帶點期待!

只有這張照片拍到演講的投影片,所以雖然有點模糊,還是要放上來作紀念!

一場形式特別的演講邀約

這次的活動有三位講者,其他兩位講者裡一位是國外長大的雙母語者,另一位是文藻的現任教授,只有我是在台灣長大、剛從翻譯碩班畢業不久的自由譯者,所以事前確實有些焦慮,很怕台下的同學覺得有落差。所以為了這場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我花了十幾倍的時間寫稿、準備、反覆演練,甚至事前還陪文藻的同學一起練習,希望能讓台上台下的同學都有滿滿收穫。

而之所以要陪他們練習,是因為這次的活動還有個特別之處:演講中會由翻譯系大四的畢業生擔任逐步口譯,把我演講的內容翻譯成中文給其他觀眾聽!

因為我自己就是口譯員,深深明白「前置準備」的重要,所以很希望可以多幫助這些同學做好萬全準備。我在與同學們排練以前就已完成八、九成的講稿及投影片,並安排時間與這群大四同學逐字演練一遍,讓他們可以事先對照投影片聽完我完整的演講內容,針對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提問,希望他們當天能有完美地發揮。

這麼做除了是幫助同學在畢業展上有更精彩的表現,其實對講者本身(也就是我)也有幫助。為什麼呢?因為口譯員在現場就是講者的代言人,如果翻譯出現嚴重錯誤,會影響到的除了是口譯員自己的評價,也可能嚴重影響講者的形象、主辦單位的聲譽。

在文藻的全英文演講順利結束!(感謝文藻翻譯系提供照片)

本次演講要點:自由接案的職涯秘技大公開

我在這次的演講中,和台下翻譯系為主的同學們分享了幾個接案要點,以下簡單整理幾個重點。

(ㄧ)熱情

雖然是老調重彈,但是工作佔據多數人生活大部分的時間,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很難長久發展,無論是上班族還是自由工作者都是如此。

若對翻譯(或你選擇的接案類型)沒有熱忱,也許該試著轉換跑道。了解自己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平衡

工作固然花時間,但也要適時的休息,從事自己喜愛的休閒活動,讓自己能在工作之餘好好放鬆,也是永續接案的重點。如果只是一味燃燒熱情,總有一天會把自己對工作的熱忱耗盡,沒辦法長久發展。

對我來說,我自己非常喜歡藝術活動,工作上也以藝文翻譯與口譯為主,將休閒活動與工作結合,對我來說是一舉兩得的完美活動!在休息、放鬆的同時,也可以更瞭解國內外的藝術發展現況,提升工作方面的專業知能。(美術館本身當然也是重要的休閒場所,許多針對美術館進行的觀眾研究都表明,「休閒」是訪客進入美術館的重大驅動力之一。)

(三)自律

透過時間管理的方法,讓自己能更有效率的工作,如此才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我自己會追蹤每個類型的工作時間,以便我在下次接到類似案件時可以估算工時,以及推算每個月的收入。再透過收入來推動自己準時完成工作,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正向循環鏈。

(四)工作倫理 aka 學校(可能)沒教的事

翻譯學校的訓練往往注重語言轉換、文化交流能力,但是工作倫理也是在業界長期發展的重點之一。

對於他人引薦的工作機會,不搶客戶是最基本的。在別人介紹的工作中不要發名片,若服務的客戶欣賞你,請他透過原本的管道來和你聯絡。

當然也千萬不要短視近利而削價競爭,如此才能對我們的產業有正向發展。畢竟物價每年上漲,我們翻譯書籍的稿費萬年不變,如果在其他口譯或翻譯的案件中,還要以低於行情價的費用提供服務,那麼真的對產業發展非常不利。有的人剛開始接案,想透過削價競爭來獲取客戶,但這同時會讓你未來沒有提高收入的機會,除了影響其他同行,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完全沒有加分。

台灣很小,不管從事什麼產業,圈子都不大。如果做了違背工作倫理的事,未來同行也不會引薦機會給你,客戶之間若有交流,也會影響你未來接案的機會。

要擁有永續的職涯,遵守工作倫理、對每個案子全力以赴,絕對是最基本的要求。

想深入了解我的接案密技嗎?想知道我接案七年來有什麼趣事或翻白眼的瞬間?歡迎公私立職訓機構及公民團體來信邀約演講。ryeryelin [at] gmail.com

延伸閱讀

關於口譯員的事前準備,可以看這篇分享。

雙語導覽|2024台北金融科技展工作回顧

上個週末完成了2024年台北金融科技展(Fintech Taipei 2024)的雙語導覽工作,工作內容與性質都很有趣,客戶團隊也非常用心,很早就提供我們充分的資料。兩天下來看了上百家新創公司,也接觸了很多民眾。非常佩服新創公司致力解決企業經營或民眾生活的痛點,也對於各家公司的服務差異與行銷手法有了新的體悟。

其實兩年前(Fintech Taipei 2022)我們也曾協助過同樣的工作,很開心客戶再次找上我們。

這次的展會中出現許多具有同質性的服務,攤位上的行銷手法與人員解說方式,絕對會影響使用者的選擇。作為雙語導覽人員,除了將外國團隊的發言以口譯傳達給觀眾,也要在面對話少的行銷團隊時,使用主持的技巧和業者互動,讓聽導覽的民眾可以更認識業者沒有提及的有趣環節或事實;面對有備而來且解說逗趣的團隊,就讓他們盡情發揮,只要控制好時間並為觀眾回顧重點即可。

要做到這些工作,熟讀資料當然是最重要的事前準備,就像每個口譯及主持工作一樣,必須細心研讀,才能在現場扮演好「協助溝通」的角色。說到這裡,其實口譯工作與主持有些類似。平常做口譯時,重點是轉譯不同語言的資訊,並在文化差異之下輔助溝通;而在進行主持類的工作時,則是在同個語言之內,提取重要的訊息,或者向雙方提示溝通要點,藉此協助講者與聽眾溝通。這次的工作讓我又重新熟悉了主持的技巧,希望能成為下個主持工作的養分。

印象深刻的金融科技新創

藉由這次的工作,我也多認識了好多國內外金融業的新創公司及創新服務,以下簡單紀錄印象深刻的公司。

這次特別有印象的是香港提供數位轉型服務的公司 Synergy,他們的平台讓一般不具有程式背景的行政人員可以從紙本的作業環境出發,使用平台上的服務把紙本內容轉化成數位資料庫,等於是無痛進行數位轉型,是非常實用的服務。(讀碩班時認真上了三門不同的程式設計課,不過python還是學得「離離落落」〔li-li-lak-lak〕,所以看到這種無痛轉化成資料庫的服務非常感動🤪)

還有日本的新創 Billpay ,他們讓有意到日本做生意的商家可以輕鬆使用本地銀行匯款的方式收款。在公司的簡介裡,他們就直白地寫出外國人到日本做生意的痛點:文化差異是相當難以克服的環節。從這個角度出發,再加上他們發現了外國商家進駐日本時的收款難題,於是他們選擇提供一項簡單卻重要的服務,讓商家不需在日本註冊即能使用日本當地的轉帳收款功能,並以優惠的匯率將款項匯回給外國商家。看似非常簡單的服務,卻是解決痛點的利器。這家公司的行銷內容也做得很好,設計了非常直觀易懂的 DM,搭配統一的視覺設計,加上日籍執行長流利地英文介紹,連負責導覽的我們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此外,金融業每年不乏針對投資人提供的看盤指南,在生成式人工智慧於2022年底開始大幅流行以後,各國金融科技新創都在以大數據整合資料,並彙整出具有明確指示的洞見分析(actionable insights),告訴使用者下一步該怎麼投資。有的廣納全球成千上萬隻股票的資訊,有的針對加密貨幣提供投資指引,有人針對特定市場的選擇權波動提出分析,也有企業專門針對加密貨幣的流動性 [註1] 導入自動作市商服務(Automated market maker,AMM),想辦法讓別人賺錢果然是賺錢的好方法呢。

另外比較大的分類還有防詐,例如多家國內銀行與公部門合作,建立「鷹眼聯盟」打擊詐騙。美國的企業 ID R&D 也提供辨識人臉活體(facial liveliness)、證件活體偵測(document liveliness)等神奇的識別服務(demo 影片讓我們導覽團隊非常驚艷,可惜他們不做民眾的生意,所以導覽時完全沒有打算向觀眾多作介紹)。

[註1]:在幣圈,貨幣的流動性很重要,白話來說就是會影響該貨幣給人的印象,流動性越高越好。因此流動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LP)會收到獎勵,基於此理論,就有了AMM的服務。

新創事業的服務範疇

兩天下來看了破百家的新創公司或團隊,深感「服務種類」的設定也是一門大學問。

剛成立事業時,有的人會想要盡可能接到不同的案子,獲得各式各樣的客戶,等到事業發展至某個階段,能更深入了解目標客戶的需求後,才開始聚焦利潤最大的產品或服務。如果一家公司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那麼在面向其它企業(B2B)時,也許確實能為客戶客製全面又完整的服務項目,但是若以一般群眾為目標對象(B2C),服務項目似乎是越單純越好,如此能讓民眾快速理解、記住並選用該服務。

這次參展的新創公司中,有些業者一開始就設定好服務的內容,針對不同的客群分別提出精準的解決方案,感覺上這是相對有效率的做法。只不過企業如果少了摸索期,要聚焦服務就更得仰賴領導人彙整資源與有效運用資金的能力。

不管如何,還是非常佩服這些新創公司的勇氣,願意放大幾個細微的痛點,發展並擴張成完整、便民的服務。

為新創事業提供翻譯的挑戰

除了這次幫金融新創公司提供導覽與口譯之外,上個月剛好也為某個新創加速器翻譯了一系列的影片字幕英譯。這些創辦人各個雄才大略,卻又能細膩處理細瑣的小事,看著他們用心經營品牌,在翻譯時就會提醒自己要更仔細求證、力求精準,希望能用微薄的力量協助企業經營者,把他們細心呵護的品牌發揚光大。

這類翻譯的挑戰在於,許多創新的服務目前還非常新穎,只能透過當事公司既有的文件或影片來了解他們的技術,沒有可以交叉比對的資料。有時候也沒有既定的英文術語,在翻譯時需要查找國外類似的服務,確認詞彙的準確度與外國人對該詞彙的反應與接收狀況。雖然具有挑戰性,但在工作時也能開拓眼界,所以還是很珍惜這些機會。

回到這次的雙語導覽工作,今年真的感謝可以再次參與 Fintech Taipei,讓我再次跨出平常熟悉的藝術舒適圈,也認識了更多正在蓬勃發展的新技術。

如果有科技類的雙語主持、雙語導覽等需求,也歡迎大家來信與我討論。(ryeryelin [at] gmail.com)

英中口譯+Gabriel Orozco 講座回顧|由藝術家主持的大型公共建設:墨西哥的查普爾特佩克公園

為了準備這次的口譯工作,事前讀了很多與主講藝術家 Gabriel Orozco 有關的資料,趁記憶猶新趕快紀錄一下。

墨西哥的查普爾特佩克公園(Chapultepec Park)是一項非常大型的政府計畫,藝術家 Gabriel Orozco 曾在藝術講座的訪談中表示,該公園的面積約是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的二至三倍大,政府對此挹注許多資金也帶有高度期待,所以收到文化部長邀約主持計畫時,他本人也甚感驚喜。由於計劃內容幾乎都是他認為自己能勝任的工作,所以也很榮幸地接下此任務。

Image credit: Bosque de Chapultepec

由藝術家主導的文化與生態園區

執行專案時,他有一項自己的原則,那就是各項工作只要能由藝術家完成,就會請藝術家來負責,而不會找建築師來處理。話雖如此,藝術家也提到自己從小熱愛足球,所以很熟悉團隊運動,這讓他在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也能和建築師、工程師、環境專家等合作無間。

而之所以亟需多方合作,是因為此計畫希望將文化跟生態這兩個原本距離遙遠的面向相互整合,並讓公園成為更容易親近且以全人理念為本的園區。此外,藝術家也將墨西哥的歷史(一路從西班牙殖民時代之前延伸至今日)以及公園本身的歷史(例如園內有十七世紀便存在的火藥工廠),紛紛納入設計環節當中,除了建立史前博物館,也將過去的水壩設施改建成水上娛樂園區、泳池、以及弧形滑板場等多元空間(但他自己也說某些設施的存在其實有些政治不正確,因為會浪費很多水資源,對動物也不是那麼友善)。我想史蹟維護與創新本來就不是一項容易的工程,若還需結合生態保育,並符合政府及國人的期待,可以想見除了技術層面之外,人事層面的溝通也會是龐大的工程。

Image credit: Bosque de Chapultepec

善用既有資源的全人公園

瑞士藝評家 Hans Ulrich Obrist 在與 Gabriel Orozco 對談時,提到 Alison & Peter Smithson 這個雙人建築組合在執行公共計畫時重視的概念,也就是使用「現存」(as found)的設施或物件來進行規劃與重建,Orozco 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且認為要剔除已經存在的設施並重新建造是相當耗費金錢的事。

Orozco 認為,如果是把人造建築去除、騰出空間來種樹,那麼這樣還算可行,但他還是盡量利用已經存在園區裡的植物和樹叢,讓既有資源發揮價值,也更符合公共建設的成本考量。至於實際的作法,則是在設計園區時,使用藝術家本身最經典的圓形及弧形元素,以連續的弧形來繞過現存的樹木,保留既有的植物與生態,也讓公園有了新的面貌。

在第一、第二園區之間,原本有環繞墨西哥城(Mexico City)的高架高速公路(el periférico)阻隔,但現在也打通,讓行人、親子遊客、單車用戶能更容易往返,享受各個園區的設施。

省思與未來

然而,此計畫也招致墨西哥國內的文化人士批評,主因是墨西哥現有的博物場館資金不足,已經面臨許多維護、管理上的問題了,但政府卻大筆投資 4.4 億美元來興建這座新的園區。部分文化人士認為,這只是好大喜功的建設,對文化推廣並無太大助益。

在上週末文心藝所舉辦的藝術家的對談中,Orozco 親口表示,第四園區也將會於明年九月全面完工,整個園區裡面會涵蓋五座博物館,也會修復許多殖民時期至今的設施,園區免費入場,歡迎所有人入園,屆時我們也可以期待更多相關的介紹與報導。

Image credit: Winsing Art Place

Gabrial Orozco 是墨西哥當前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的作品,他的作品目前也於台北內湖的文心藝所熱烈展出,預計七月會再置換一些展品,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親自走訪,感受大師的藝術魅力。

什麼是「混合式口譯」?

這次的案子是我第一次實際嘗試「混合式口譯」(hybrid)的工作,這種形式要怎麼進行呢?

首先,混合式口譯結合了遠距口譯(講者、聽眾、口譯員各在一地)與現場口譯(講者、聽眾、口譯員聚在同一地點)兩種形式,特點是講者或觀眾其中一方不在現場,身在活動現場的口譯員只會接觸到另一方。例如這次的墨西哥藝術家(講者)跨國以視訊方式遠距加入,我(口譯員)和觀眾、主持人則都在講座現場參與。

其次,混合式口譯和遠距口譯一樣非常仰賴收音設備的品質,若講者或觀眾其中一方的音源不清楚,口譯員很難在音質模糊的情況下完整提供翻譯。

再來,因為其中有一方不在現場,所以互動程度也會稍微降低。在混合式口譯的工作中,若以「講者遠距參與」這種較為常見的情境來說,會受影響的互動模式不僅止於講者與觀眾之間,講者與口譯員之間的互動也會遇到難題,下面我會分享這次的挑戰何在。

「混合式口譯」工作回顧

這次會議最大的挑戰來自事前我並不覺得有問題的小環節:鏡頭沒有對著我。

口譯員和棒球裁判一樣,做得好沒有人會注意到,隱身是我們工作的其中一個特點,所以當得知鏡頭沒有對著我的時候,當下並不覺得有需要調整之處。以本次活動來說,活動中有兩個鏡頭,一支鏡頭對著現場的主持人,讓藝術家方便和他互動;另一支鏡頭則面向觀眾,讓講者可以看到現場的聆聽狀況。

在這種設定下,雖然身為口譯員的我看得到藝術家操作電腦的動作、講話的表情,但藝術家完全看不到我,所以在講者與口譯員的配合上面,會比較有挑戰性。在藝術家電腦當機的時候、檔案打不開的時候、講話講到沙啞的時候,我可以從畫面得知狀況,抓準最適當的時機提供翻譯;但在講者進到下個環節卻忘記留時間給口譯,且主持人也聽得忘我而沒有察覺的時候,我沒辦法在不出聲干擾會議的情況下提示他。

雖然這只是活動中不到幾秒的小細節,但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仍會影響到活動的順暢程度。

另外,由於混合式口譯也需要進行設備測試,若講者事前沒有留下充足的彩排時間,那麼口譯員也無法先和講者打照面,建立彼此的溝通默契。這次的會議剛好也遇到這個情形,所以很可惜沒辦法先和講者互動、簡單認識彼此。這一樣是很小的環節,但對於工作默契的建立,確實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下次有機會提供混合式口譯服務時,我也會建議主辦單位如何安排位子、鏡頭、時間,讓觀眾與講者都能得到更好的互動體驗。

若有藝術、文化、建築類文章翻譯口譯需求,也歡迎來信與我聯絡。(ryeryelin [at] gmail.com)

接案筆記|口譯工作前失聲?自由工作者的自我健康照護議題

近期的某次活動口譯實在太過驚悚,一定要寫一篇記錄一下。活動前一週我突然重感冒,聲音沙啞甚至演變到直接到失聲的地步,眼看活動就近在眼前,要找人幫忙做也很不合義理,只能看遍醫生、用盡偏方,想辦法讓聲音恢復正常。

三次就診、兩次挨針

剛感冒的第一天就先去了某間假日有看診的診所拿藥,不過吃完三天份的藥以後,狀況似乎沒好轉,決定改去另一間診所治療。

第二間的醫生細心多了,除了對症下藥之外也解釋病因,她說喉嚨嚴重發炎是因為鼻涕倒流,加上我一直以來都有鼻竇炎,感冒就會反覆發作,因為鼻涕擤不出來,所以喉嚨發炎的情況也跟著惡化。當時也問了醫生可不可以打感冒針來加速緩解症狀,醫生也幫我打了針。三天下來,藥雖然都準時吃,但還搭配了一些偏方,所以可能反而讓藥效打折。

至於偏方有什麼呢?那幾天我嘗試了各種喉糖,妹妹也依照我的請託幫我煮了薑茶加蜂蜜,後來我又在網路上看到用鹽水漱口(漱到喉頭)可以消毒,甚至有網路文章說日本人會在脖子上綁蔥段,裡面的大蒜素可以保護鼻黏膜,我甚至連這件事也做了🤣。

吃藥的那幾天也很仔細地紀錄病情,讓醫生可以在回診時提供最合適的照護方式以及用藥。

等第二次的藥吃完以後,我還是無法正常發聲,只好在第二次回診時,再請醫生幫我打第二針。聽完我描述的症狀後,醫生也幫我換了不同的藥,還提醒我工作前能不講話就不講,讓喉嚨好好休息(感謝我的家人陪我在家度過比手畫腳的六天)。經過這麼多的努力,才讓狀況穩定下來。

用200%的力氣「說話」

當天到了活動會場以後,等作者一現身,我就馬上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先去和他寒暄,順便暖暖嗓。這麼做其實是有個小心機,因為我失聲的這幾天講英文的聲音比中文更微弱,但活動中我必須為他提供中翻英的耳語同步口譯,所以想在活動開始前先讓他知道我的身體狀況(感冒),也讓他熟悉我的口音和目前的說話方式。

好在正式活動時一切順利,事後台下認識的聽眾還說聽不出來有沙啞,真是太好、太好了!(我的蔥段可是還帶在身上,喉嚨能不好嗎🤣)活動結束後也有收到作者的稱讚,代表我的神智應該也恢復得很清楚,可以在進行耳語口譯時,讓他清楚理解與談人和觀眾的提問。總之,活動能順利結束真的很開心!

回顧當時的狀況,當下真的是用盡了200%的力氣在「說話」這件事上,才能有正常的聲音表現。在拿起麥克風時,要讓觀眾覺得悅耳;為外國作者進行耳語口譯時,雖然壓低音量,但也要確保音質清楚、易辨。在感冒的情況下,要同時做到這兩件事情,真的非常辛苦,活動後也很快又掉回失聲地獄了。

這次的經驗讓我想起以前上口譯課的時候,老師總說實際的口譯工作中,口譯本身只是小小的一個環節,周邊還有很多眉眉角角,才是工作順利的關鍵。與此同時,身體健康也真的是自由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口譯員把自己照顧好,才是對工作負責的態度。而工作前的每個選擇,不管是飲食、睡眠、行程安排,也都要事先計畫,每個決策也都很重要。

口譯員的事前準備

這次因為準備的時間很充足,所有在從家裡北上的路程中,我選擇一路補眠,而不是繼續惡補今天的活動資料。因為我知道自己已經很熟悉這個主題,也能好好應對,所以在感冒的狀況下,讓自己精神能處在最佳狀態才是第一要務。

工作當晚吃的晚餐、喝的飲品,也都是符合自己身體習慣、平常吃都很能接受也能帶給我滿滿能量的食物。寫下這些是要說明,所有的環節都是不可輕忽的一環,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都是影響工作表現的關鍵。

最後記錄一下,第三次回診時詢問耳鼻喉科醫生,哪些偏方可以繼續做、哪些最好不要,分享給大家。醫生說薑茶會讓喉嚨鎖起來,鹽水漱口也太過刺激(當時心想真是毀了),只要多喝溫水就好,加蜂蜜到溫水裡也沒問題。總之也學到一課啦!工作前一定要加倍用心照顧自己,絕對不能感冒,感冒也絕對不能信偏方LOL

加碼喉糖心得(不斷更新)

舒立效一含進嘴裡,真的會有立即舒緩的效果,感覺蜂蜜在口腔裡化開,有溫潤的感覺,但持續的時間比較不長,個人感覺比較適合緊急需要發言但時間不長的場合。龍角散沒有那麼立竿見影,但效果比較持久,感覺比較適合需要較長時間講話的時候。

若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透過內文連結購買商品,支持我繼續分享工作心得。

*舒立效蝦皮購買連結

*龍角散蝦皮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