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譯作|超展開策画企劃發行《黃贊倫設定集》

2021新增通路:博客來

這本書的工作時程拉了好長好長,其實從去年中就開始做了,陸陸續續拿到檔案,一直翻譯到今年初才完成,而年初的時候主編還因為不想趕鴨子上架、不想為了參加台北書展而無法呈現出最完美的作品,所以決定再給藝術家更多時間,好好完成這本書。做出這樣的決定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們主編真的很帥啊!

後來就是大家知道的,因為武漢肺炎疫情關係,連台北書展都取消了,所以主編和贊倫也花更多時間去研究、修改印刷上的細節。說到這裡又想到,每每可以參與藝術家出版品的翻譯工作都很開心,因為成品都非常有質感,可以拿出去到處炫耀:「這本我翻的!是不是很美!」(誤)

Source: 超展開策画

這次書名的英文翻譯是和主編討論出來的結果,因爲英文當中「設定集」一般不會翻成Collection of Settings,但這次因為主編和藝術家都深深受到日本動畫的影響,所以我們採用了日本動畫界慣用的說法「Collection of Settings」來做書名。

只能說,看似簡單的每個詞、每句話,翻譯的時候背後都還是很多的考量,需要綜合學理和現實的各種因素,才能呈現出最後的結果。每個案子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為了成就客戶的作品,用心的譯者真的會很多額外的心思在每個細節上,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努力(笑)。

新書介紹

這是超展開策劃和藝術家黃贊倫合作的第一本作品集,集結了滿滿的創作理念、創作手稿,還有……

那些沒有看書就不知道的事:

●有血有肉有怨嘆——黃贊倫的創作(成長)小日記。

●作品怎麼來?——精美草稿、創作過程側寫、作品沙龍照、更多更多精美草稿。

●藝術家到底怎麼想?——黃贊論創作論述精要大全,一字一句告訴你!

●專業人士怎麼看?——各路名筆評論與分析!

●與合作夥伴、主編大大的私下會談——有料也有笑料,不同議題輕鬆聊聊~

(以上文字引用自「超展開策画」臉書粉專)

這本書只限量發行650冊,還有限量50套的特別彩蛋版,包含手稿原作家木製收藏盒,喜歡贊倫作品的人真的可以收藏起來!下面一併附上購買資訊給大家參考。

線上購買:

附上購買連結給大家,這次線上獨家通路只有讀冊喔!

PS 2021.01更新:博客來現在也買得到囉!

實體店面:

.台北市:亞典藝術書店
(大安區仁愛路三段122號B1)

.新竹市:水木書苑
(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風雲樓一樓)

.嘉義市:洪雅書房
(東區長榮街116號)

Source: 超展開策画

最後再加碼分享一個新書的周邊座談,活動地點在新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超展開策画的活動資訊喔。

如果有藝術文化類書籍或論述翻譯需求,歡迎歡迎來信詢問。ryeryelin@gmail.com

中英翻譯|物理學的「弦理論」如何對應陶藝創作與佛教中的「極微細色」?

為了翻譯陶藝家的作品論述,這兩天翻了佛教大毘婆沙論、原子相關理論、弦理論等相關資料……然後研究陶器的作法、裝飾技巧、柴燒、釉色……下面就順手紀錄一下最近學到的佛學和物理學新知,並稍微描述作者如何以此回應陶藝創作過程。

以佛學對應物理學的弦理論

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Abhidhamma)中,「極微」被定義為物質的最小單位,沒有細構部分、不可切割、不可感官經驗。

作者把佛學中的「極微」和科學中的「原子」相互比擬(雖然原子不是最小的物理單位),而星雲法師在〈佛教與物理〉一文中也說:「人類近世紀對物質的認識,和佛教所說的『極微』很接近。在《俱舍論》中,對物質內部的排列組合有詳細的說明:它將最小的物質單位稱為『極微』,以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積七個微量為一個『金塵量』,積七個金塵量為一個『水塵量』,積七個水塵為一個「『毛塵量』,積七個兔毛塵量為一個『羊毛塵量』,七個羊毛塵量為一個『牛毛塵量』,積七個牛毛塵量為一個『隙遊塵』。這個隙遊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的色塵。換句話說,佛教在西元前一百多年,就能將一個我們肉眼所見的隙遊塵,分析成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足見佛教對物質組織的說明早就具有物理學的概念,這使人不得不承認它是很驚人的。」

Source: String Theory Explained

作者接著談到弦理論和「極微細色」所象徵的「色空不二」概念相當類似。「空」表示少、虛無;「色」則是空的相反,表示多、現實、存在。

接下來我的工作是要大概了解一下什麼是「弦理論」。從這部影片當中可以了解,科學家認為只要能將重力(gravity)、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結合,就能得到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而弦理論曾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萬有理論」的理論,但最後因為弦理論需要以十維的角度來解釋,科學家只能從模型宇宙(model universe)來計算弦理論,無法以實際的實驗來驗證其內容,所以最終弦理論並未成為萬有理論。但即便如此,弦理論仍能有效解釋物理學中的某些現象,並且幫助物理學家探討數學的更多層面。

弦理論根基於假設,卻又能實際解釋與重力相關的某些物理現象,這大概就是作者將之比擬為「色空不二」的原因吧。

作者孫福昇的志野釉創作 / 2019 / 柴燒 / 8.8 x 8.8 x 3.1
Source: 非池中藝術網(敦煌藝術中心)

回到陶藝創作,因為陶藝的製作牽涉到原料的選擇、燒製的方式、裝飾的技巧等等,如果選擇用「柴燒」的方式製作,更需維持火侯、溫度,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作者因此認為「這正符合極微細色那來自極微細的元素又包含著色空不二的整體概念」,也藉此呼應他在從事陶藝創作時得到的體悟。

這是第二次翻譯陶藝家的作品論述了。上述談及佛學、科學的地方花了很多時間才翻譯完成,而針對陶藝創作過程的描寫,則相對簡單地多。

原本對於陶藝的認識僅停留在國小美術才藝班,當時老師讓大家用陶土捏了貓頭鷹形狀的壁掛,隔一週後就拿到老師幫大家燒好的亮麗陶土作品(毫不費力^_^)。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開設陶藝工作室的朋友,聽她說過燒製的過程和辛酸,才能因此體會這篇陶藝家創作自述的箇中滋味。

若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求,歡迎洽詢RYE LIN ART & TRANSLATION,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展覽|陳文祺《偽日記》 @非常廟藝文空間 CHEN Wen-Chi – Authenticity Temporal Memory @VT Artsalon

陳文祺《偽日記》

展名:偽日記 Authenticity Temporal Memory 

展期:2015/03/3 – 2015/03/28
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地址: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電話:02-2597-2525

影像存在於時空中的形態是什麼?是影像紀錄了時間?還是影像紀錄了空間?
影像一向是紀錄了什麼人、什麼事、看見了什麼。
時間不是扁平的影像,空間也不是,人在影像中是時間的死亡還是凝視?
凝結的、靜止的、活生生的…似乎都是喚醒記憶中的激素,對於時間的辯證是觀者思緒的複合向度。
這裡沒有光合作用,只有色素沈澱伴著珠光閃爍的銀鹽,紀錄著無法辨識的時間、空間與不曾存在的真實記憶。(節錄自作者所撰之展覽介紹)

有時候看攝影展,會想知道創作者想表達的進一步內容是什麼?如果註解寫得太多,有時候不自覺的會把焦點方在文字的閱讀上;如果沒有任何註解,又會懷疑自己對照片的解讀是不是如同藝術家所想。這次的展覽,藝術家陳文祺將黑白影像佐以詩句般的文字,並使用活版鉛字印刷來書寫自己的「偽日記」。
影片旁所註解的詩句,有些帶有嘲諷,有些又很真實。看似工整的詩句,卻又夾雜了英文字母或數字。
有些照片刻意的加上了污漬般的方框,雖然不太明白藝術家想表達的意思,但是日記本身就不是可以被他人理解的東西了吧。

如果「偽」的相對應是「真」,那像日記這麼私密的東西,我們要如何定義它的真假呢?
或者,這樣的私密敘述,真實或虛假,對於其他人來說,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呢?

林庭如( Rye)

展覽| 張時瑜《動物潛行》@自由人藝術公寓

終於去了[自由人藝術公寓]了! 從知道他們之後就一直被綁在台北,昨天終於有時間過去看看。
從B1到2F都有展哦,B1展的是《人像計畫》,2F是蘭嶼攝影展,而今天最想看的畫展是在1F。


張時瑜《動物潛行》

展名:張時瑜《動物潛行》 展期:2015/1/15 – 2015/2/14 地點:自由人藝術公寓 地址:台中市五權路594號 開放時間:週三(Wed.)至週日(Sun.) 13:00-21:00

(門口的小布置還滿可愛的,喜歡那隻飄在空中的鳥XD)

畫面中的小驚喜

對我自己來說,她的作品並不是看第一幅就能馬上認同她的美學,但是慢慢往下看以後,發現她的用色和筆觸都很有趣,時不時也在畫面中塞滿小驚喜。
潛行者 X 陷入泥淖(壓克力顏料,91 x 117 cm,2014)


冒出的泡泡像是要欲言又止的對話,而正面凝視著觀者的動物(羊?),心理狀態是不是也正是如此呢?




作夢者 X 對話(壓克力顏料,72.5 x 91 cm,2014)

我很喜歡這樣的天空,流動性的色彩讓這場對話多了一堆風雲變色的神祕氛圍。
打翻了的藍色瓶子,流出的液體又是什麼呢?

畫面中的小水滴、色彩豐富的桌子、地平線上的綠色礦石(?)等等,
都增加了作品的趣味,也讓嚴肅的氛圍緩和了一些。

藍色的鹿群

發現自己對於藍色還是完全沒有抵抗力,下面要介紹的三個作品,主角都是藍色的鹿,好喜歡
而這些鹿一樣代表著人類行為和情緒,取代了許多應該由「人類」所飾演的畫面主角。
在作品中,他們統一被稱為『潛行者』。

潛行者 X 圍繞(壓克力顏料,82 x 92 cm,2014)

一群人在密閉式的池水中不停繞著圈,時而濺起水花,也一直波動著漣漪。

粉絲系的紫色大山也營造一種華麗的氣息,和現代的生活也有關係嗎?
像我們這些在絢麗的城市裡不停徘徊的都市人群。




潛行者 X 反(壓克力顏料,115 x 135 cm,2014)


像是中國傳統故事般的場景安排,兩大主角從雲霧中露出身影,背景則是雄偉的高山。
不過這裡的雲霧卻像豹紋一樣華麗,利用刮除顏色之類的技巧,讓本來應該很磅礡的雲霧多了一點俏皮和滄桑,
而這兩種似乎不太應該放在一起的意象,卻是我在欣賞作品的當下,真真實實感受到的氛圍。



潛行者 X 原地游(壓克力顏料,92 x 82 cm,2014)

我想這件作品也和圍繞一樣,表現了一些徘徊的情緒,
但這裡以一個游泳池式的方形盒子將鹿群(人群)限制在狹小的空間,於是更增加了「滯留」的意象。

不同於圍繞般聚焦於山林大池,這裡則是以人工的盒子將主角滯留於畫面中,
相形之下,更像是窒息於人類自己所建立的現代高樓中的社會寫照。



透過動物的身份隱藏著人類行為的意義和心理,她如此說明著:

以「動物潛行」為題旨,「動物」作為一個象徵的形象,「潛行」影射自我內心不可見的反射狀態。以動物的形象替代人自身的動物性狀態,這樣的狀態是一種偽裝的形象,隔閡著自我與外界的連結,當外來的衝擊試圖打破這層隔閡,就會悄悄喚醒隱藏的「動物性」。 這一系列的作品中,動物在每個場景中有著不同的存在精神,是個人的圖像、自我的分身、鏡中的形象,或是所愛之人的變形;畫面中的無機物,是一個異次元空間,可自由穿梭但不可捉摸,如桃花源般的窗口。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空,每個關係物之間的虛實越來越模糊,一切幻象在真實世界中不安定的遊蕩。

對比起人類的狂妄,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見人類其實仍是脫離不了動物性,所以我們應該更謙卑的反觀自己。



林庭如( Rye)
藝術生活◪ 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展覽|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鳳甲美術館

2014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鬼魂的迴返]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2014
The Return of Ghosts

在嘉義當兵的朋友回台北,就約了一起去看展。
其實是我第一次去鳳甲美術館呢。
算是滿偏僻的地方啦,附近還有森永的工廠。
鳳甲美術館在一個辦公大樓的11樓,由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創辦。
創辦理念是希望讓社區更有藝術氣息,也會定期舉辦藝術活動。
像這次的展覽,就有在附近的文武廟舉辦相關的導覽,感覺是很用心在推動藝術的組織。
          展名: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策展:龔卓軍、高森信宏
          展期:2014/11/1-2015/01/25
          地點: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電話:02-28942272
          開放時間:10:30-17:30(週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網站:https://www.twvideoart.org/ 
一上樓就看到服務台前聚集了一群人,原來剛好遇上14:00的導覽,還滿幸運!
這次的導覽是由呂佩怡老師為大家介紹作品和展覽概念。
西方世界的文化在近代引領潮流,變相壓迫了世界其他角落的傳統民俗文化正當性,無法眼見為憑的民間信仰流失在嚴謹的科學中,但是那些信仰貨真價實的存在呀。
比科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比科學更為人所熟知,卻不像科學般為人頌揚 :^P
官方展覽介紹:
2014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可視為對過去三屆展覽的延續。透過了「居無定所?」、「食托邦」以及「憂鬱的進步」,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累積了針對現代生存問題以及現代性發展的討論厚度。本屆「鬼魂的迴返」則是嘗試探尋現代性空間之外的敘事可能,並藉此回望由現代性敘述、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義所構成的現代世界。面臨全球化的現代史,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吸納了西方科學語言以及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的工具;在這種知識結構中,諸如泛靈論、超自然經驗、巫覡祭儀以及神鬼之說等思想及實踐,皆會被輕易的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鬼魂的徘徊學,即是發展非現代影像敘事的一種努力。

近年來,「泛靈論」在歐美藝壇成為了熱門話題;一方面是為了理解被西方現代社會所長期掩蔽的文化結構、二方面是借之來理解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拜物教傾向。然而「泛靈論」在台灣或非西方社會中,雖然被學院或知識階級所排除,卻是常民生活中的開放性景觀。也因此,在台灣重談泛靈及神鬼之說,自有其脈絡上的殊異性必須加以梳理;對於台灣創作者而言,鬼神世界並非遮蔽、隱晦的歷史謎團,而是具有普遍身體經驗的生活文化空間。面對這個特殊性,台灣及亞洲的創作者,往往將鬼魂的幽靈式主體,視作處理歷史檔案、以及政治現實的敘事方法。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門口李基宏的《九月的工作》(2014)
影像交疊的方式有如鬼魂的造訪,這樣的造訪似乎是在模糊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模糊科學技術與民俗幻象的界線。
現今的影像生產的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可以輕易地使用修圖軟體具象化腦中的想像,而那些畫面擬真得無法辨識。那世界上還有眼見為憑的存在嗎?看的見的就能代表真實嗎?
許家維《鐵甲元帥:靖思村》(2013,10 min)

在馬祖北竿龜島的蛙神信仰也被許家維以錄像記錄了下來,我好喜歡蛙神的造型噢!
水上的驅魔儀式在傍晚的幽暗天色下重現,火把點亮了儀式,也讓畫面變得溫暖,降低了觀者對幽暗和未知儀式的恐懼。
這件作品被掛在展場正中央,對策展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作品。
陳依純《林水源傳奇第一、二、三集》(2013-2014,15分)
陳依純的三件作品佔滿了一個展間,以動畫呈現家族的私人故事。
我很喜歡她的影像風格耶!
敘事的速度很緩慢,但畫面美得讓人眼睛閒不下來,試著在有限的時間裡看遍畫面裡的人事物。
『…在晶體的環形敘事結構中,讓觀者的身體以幾近觸覺的方式觸及她的家族記憶…』
拼貼式的敘事手法,剪接了她外公的回憶片段,外公的個人傳奇彷彿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
畫面中的紅鶴呆呆的伸縮脖子,超級搶戲,哈。
Monira Al Qadiri《苦痛之父》(2013,6分30秒)

來自科威特的Monira Al Qadiri
融合傳統的阿拉伯悲情風格,自己則是以變性裝扮出現在錄像中,跳著奇怪的舞步,配上白痴白痴的台詞,算是一種愚蠢的戲謔(嗎?)
FLATFORM的作品我也很喜歡,《57.600秒,不可見的夜與光》(2009,5分25秒)
迅速變化的白天黑夜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呀!
還有印象很深刻的《鬼》(2013)
是以色列藝術家Ran Slavin的作品
(本來想錄一小段下來嚇朋友,結果自己錄到一半就被嚇到了QQ)
這次的展覽以符咒為設計的主視覺,以道教傳統很常出現的顏色(符咒的黃色)做為整本手冊的基底手冊的側邊也印刷了符咒的圖樣。
也許我們總是害怕被貼上迷信的標籤,卻還是無可避免的遵循著大大小小的民俗教誨。我們總那麼說:寧可信其有。
我想我們還是會畏懼吧,這樣的畏懼也許真的源自於不了解,就像古人為了合理化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而編造了許多說法來安慰自己、安定社會;到了今天,科學論述解釋了宇宙的運行,卻仍然無法解釋某些神秘的自然現象,那到了最後呢?我們是不是就選擇以科學觀排斥民俗、忽略這樣的信仰?
以台灣來說,像是觀落陰這樣信仰在民間廣為流傳,相信很多人也都經歷過。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這樣說法,相信親人真的透過婆婆的嘴巴,把想說的話告訴我們,說著對我們的牽掛…但是這樣信仰也曾經支持了好多好多人,透過信仰,人們找到了慰藉和前進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信仰也是一種社會規範,然而傳統的信仰卻被汙名化,策展人說,這些汙名來自於『西方科學語言與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工具…泛靈論、超自然經驗…皆會被輕易地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
然而基督宗教不也是一種信仰嗎?
當社會越是進步,我們越是被教導要尊重多元的文化,這也涵蓋了宗教的層次。
最近也一再一再的在不同課堂中學到這樣的觀念:世界太多元了。
就連性別都不能以二分法一概論之,何況是宗教呢,世界三大宗教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信仰,每一種都該被尊重。
這次的展覽也算是一種紀錄吧,記錄著屬於我們的信仰形式,它們也許很片面,卻能提醒我們重新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
林庭如( Rye)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