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在中秋連假期間,我去了一趟沖繩,每次出國一定不免俗會進入當地美術館參觀,不過沖繩的美術館和畫廊數量並不多,所以我們決定先走訪規模最大的「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
這間博物館與美術館共構的建築,入口前方是博物館的戶外展區,保留了沖繩的民宅建築,稱為「民家」。

當時雖然沖繩的天氣非常炎熱,可是進入民家以後,即使裡面沒有任何的空調跟電扇,可是就已經非常涼爽了!(跟台灣濕度高的環境不同,台灣古厝改建的空間還是要放冷氣才能耐熱、乾爽。)

我很喜歡參觀這種傳統的建築,先人的智慧總是讓人驚艷,也可以夠過這些實體物件想像古人在這裡生活的樣貌。

右轉進入美術館

進到建築物本體以後,因為我偏好美術館大於博物館,所以決定在體力最好的時候先右轉進入美術館。沖繩縣立美術館全館都禁止拍照、錄影,所以只能透過一些簡單的文字記錄來回想當時看到的展覽內容。
岸本一夫設計展
我們首先欣賞的是岸本一夫的創作展。岸本一夫是日本知名的設計師,他沒有受過太多正式的美術教育,早期是先進入廣播電視公司,學習手繪字卡、節目標題。在電視台工作的期間,因應節目播映的需求,他受到的訓練是得在幾秒鐘內畫出一張張的字卡,因而累積了雄厚的手繪廣告實力。
後來他開始為美軍繪製宣傳海報,字體當然也是他純手工繪製完成,現場看真的很震驚!

漸漸地岸本一夫便投入平面設計領域,為沖繩的平面設計產業開啟新篇章。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公益社団法人日本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ナー協会;The Japan Graphic Designers Association,簡稱:JAGDA)徵求 logo 時,他的作品也在大量稿件中脫穎而出(數百或數千,展場不能拍照所以忘記了),入選成為協會的正式 logo。其他還包含琉球放送(RBC)廣播電視公司的 logo,還有大家造訪沖繩石隨處可見的 ORION 啤酒,品牌 logo 也是由岸本一夫設計的!

他的 logo 確實非常歷久彌新,在扁平化設計的時代裡依然亮眼(雖然新的 iOS 系統已經衝新擁抱複雜的立體設計了),甚至連他捨棄不用的設計圖,在我看來也是非常有特色,如果我是設計師我就拿來用了!(愛開玩笑)
其實岸本一夫後來在 ORION 工作的時間長達20年左右,大約是 1980 到 2000 年期間。他為 ORION 設計出許多季節限定的啤酒包裝,在展場裡可以看到他的產品設計手稿,以及最後做出來的成品。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自己在設計每個商標之前,都會用掉三千張左右的稿紙,不斷重複繪製(當然是手繪),在不同的版本中微調、仔細思考如何改善。但他也提到「不是大量繪製就能有好作品!」,他只是透過反覆思索的過程,找到最合適的版本。就連半夜想到新的點子,也會馬上跳下床畫下草圖,再重新嘗試進入睡眠。每每聽到這類的職人故事,心裡就會非常敬佩。
按樓的展廳首先呈現的是沖繩的雕刻,展廳一樣不算大,匯集了好幾位沖繩藝術家的雕刻作品。
沖繩的美術流變史(日文原名:沖繩美術の流れ)
最後的展間是「沖繩的美術流變史」,在這個展區中,從琉球王國的風俗民情,一路到沖繩戰後以及現代的美術發展,都以繪畫為主軸來呈現。
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琉球王國居民純樸的生活風貌,印象中是由大嶺政寬所繪製的水井,有位婦女靠著井邊準備打水,展覽便從這裡展開。
接著呈現的是琉球王國被劃入日本國土,由日本政府在此設立沖繩縣後的生活情景。當時許多居民開始移往海外,包含布宜諾斯艾利斯便是重要的移入地之一。琉球人的後裔在海外成長,但也透過家族口述的歷史和照片等等,重新拼貼出琉球居民的生活風貌。

再往前走,就是美軍開始接管沖繩之後的環境變化,沖繩的海景、地景,都融合了美軍佔領區的軍事標語,形成獨具一格的生活環境。
這次展覽比較可惜的是不能拍照,所以我都是手動打字紀錄藝術家與展品名稱,不過更可惜的是許多作品連沖繩縣立美術館的官網都找不到圖片,所以就以文字為主,把這次的看展內容分享給大家。有興趣的話記得訂閱我的電子報,可以不定期收到我的海外看展心得喔!
(以上資料憑記憶整理,若資訊有誤再請熟悉相關主題或日文的讀者不吝指正。)

若有藝術文章翻譯,或者藝術家、設計師講座/座談等口譯需求,歡迎來信與我聯絡。
ryeryelin [at] gmail.com

延伸閱讀:國外看展|濟州道立美術館(二)野獸派大師馬諦斯、杜菲雙個展(Henri Matisse & Raoul Dufy):馬諦斯作品篇